两岸携手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

发布时间: 2018-10-29 08:4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吕巍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根脉、精神寄托的家园。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要求和时代课题,在这个进程中,避不开全球化、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避不开对中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探究,需要广泛凝聚智慧、增进共识。”日前于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的2018年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如是说。

自2002年创建了这一交流平台,民进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研讨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今年的会议主题。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台湾中华文化基金会执行长马瑞辰提出了中华文化拥抱全球化的理念。“文化是生活的累积过程,是最重要的软实力的表现。把文化持续传承下去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使命。两岸之间的互动,文化就是彼此认识、沟通交流最好的桥梁。”他希望能通过并增进文化交流,让两岸加强合作的成果深化到其他领域,创造出彼此更大的共同利益,并把中华文化带入国际社会,拥抱全球化。

台湾严家淦先生纪念园区执行董事、翰雅文化顾问公司创办人陈春霖也认为,文化交流不仅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也具有非凡意义。他还提出几点具体建议,包括两岸应恢复与建构具有时代性的民族审美体系、淬炼与传播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重视宗教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鼓励非盈利组织有序发展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原总工程师付清远表示,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保护对象、保护原则、科学利用及管理问题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反映了人们对所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认识,不仅基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也基于文化多样性、对方法和技术的思考。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当今社会也在不断思考,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关注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我国已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规定。但在实际中,历史文化遗产还是遭到了侵蚀破坏。造成这种局面,主要的原因在于法律的规定及实施不到位。建议对现有的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完善,并确保法律能够得到实施。”俞金尧同时提出,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只有在有利于保护时才有意义,而且利用也不能只体现在赢利上。

李敏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研究员,一直从事对大遗址保护的研究工作。她认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大遗产保护问题提高到“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从遗产的保护管理角度提出“大遗址”概念,组织国内多家单位合作编制了100处大遗址的专项规划《“十一五”国家重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奠定了国家层面的重大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是国际上罕见的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但这种保护方式还是要与新型遗产保护规划技术相结合,有法有术,才能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

台湾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副教授张依依一直思考的是深入演绎文化遗产的问题。在她看来,当今世上,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丰厚。“但为什么韩剧深受世界各地的欢迎呢?韩剧里所表达的,不外亲情、婆媳等家庭伦理或人情义理,而这些在《论语》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韩剧不过演绎众人已知的人伦叙事而已,但演绎得很深入,并且不教条。我们演绎文化遗产,也不能表面化、浮泛化。”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坐拥丰厚无比的国学经典、文学名著和国宝艺术等宝贵的文化资产。在知识经济起飞的时刻,面对数字洪流、媒体革命、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浪潮的席卷与冲击,抓住文创产业起飞与创业的绝佳机遇,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产业,从经典文艺出发经由创意加值,进而创造市场商机,形成产业链与产业生态系统,提升经济产值与国家财富,一定是必由之路。”台湾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泽平说。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两岸共同面临的任务和交流合作的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倡导并不断增强的文明意识和行为约定。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期待两岸携手努力,共同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蔡达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