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政协:与全国人民同步走

发布时间: 2018-10-17 16:02 | 来源: 云南政协新闻网 | 作者: 宋卫极 王晓阳 | 责任编辑: 胡俊

干部群众共同商讨拉祜寨脱贫大计

一个边境“直过民族”村寨,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8名贫困人口。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战斗在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的村党总支副书记,绿春县平河镇平河村村民朱福忠。

在林密地少的中越边境线上,这位老人与这个村寨因脱贫攻坚而被人们讲述。

除了贫困,脱贫攻坚还改变了什么?

在绿春县,答案或许可以从这位老人与这个村寨的故事中去寻找。

“组织相信我,我就接着干呗”一张沧桑朴实的脸上,始终透露出坚定的眼神。

“老百姓想的就是怎样让家里的产业多起来、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只有真心为他们好,他们才会跟着你干。”带着些许微笑,朱福忠如是说。

绿春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由于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形势复杂,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需要熟悉情况、经验丰富、会做群众工作的老同志驻村蹲点开展工作。

此时,中共平河镇党委书记李成昆第一时间想到了懂当地语言、熟悉当地情况、有一定威望,并曾任大头村支部书记的朱福忠。

然而,此时的朱福忠因为患有痛风,长期被病痛折磨。

“我没有犹豫,既然组织还需要我,还那么信任我,我就接着干呗。”

2016年1月25日,他来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驻村蹲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也是最早来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的县镇村组四级联动工作组成员之一。 “我是闲不住的,干点事情才不会觉得自己老,身体才会好。”朱福忠说。

被“找回来”的村民 在中共绿春县委书记李国民看来,拉祜寨能否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践行“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铮铮誓言,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准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在该县提供的一份数据中,2016年以来,绿春县先后投入资金544万元,完成了30亩土地平整、33套安居房建设、772立方米挡墙新建、4公里三面光沟渠新建,1件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以及4公里进户引水管道、33台太阳能热水器、33台节能成品灶的安装。

然而新居建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习惯于深山老林游猎生活的拉祜族群众并将他们拉回拉祜寨“安居”,这也是到拉祜寨后朱福忠的第一个艰巨任务。

“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深谷到另一个深谷,为了找到拉祜寨的每一名村民,我每天忍痛穿行于深山老林之中,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越过了多少条河。”

问题还不止于此,朱福忠面临的艰巨任务还有如何让拉祜族群众适应和融入现代化生活。

“对于习惯了丛林生活的拉祜族群众来说,理发、剪指甲、刷牙、洗脸、洗澡等日常生活小事,都是新鲜事。”朱福忠说,原来缺水,拉祜族群众不具备条件,现在装了太阳能,洗澡成了拉祜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然而,起初普及这些生活习惯并不顺利。

“示范不行,就手把手教,为了教村民刷牙,我们起初给村民配了牙具,还示范给村民看。”

朱福忠回忆,为了让拉祜族群众将洗脸、刷牙、洗澡等日常生活小事养成习惯,他与其他队员每天早晚挨家挨户进行教育引导和督促检查。

“对我们来说,教会他们安全用电和安全用水更是重中之重。一天不会教两天,两天不会教三天,要是一直不会嘛,那就一直教。”

“从游猎到农耕,还得一步步来”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是一个典型的“直过民族”聚居村落,由于地处偏远、林密地少、资源匮乏,刀耕火种式的生活方式,一度成为边境特困区、民族直过区、毒品重灾区的典型深度贫困村。

“让拉祜族群众学会种养技术,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朱福忠说, 一开始,村里组织全体村民到田间地头观摩,怎么育苗、怎么施肥、怎么除草。“我刚来的时候,拉祜族群众喂猪的积极性不高,有些村民甚至把政府发放给他们发展养殖业的小猪扔了,现在,通过我们手把手教煮猪食,教科学的养殖方法,小猪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 朱福忠微笑着说。

让拉祜族群众同步走“拉祜族群众其实是很淳朴的,就看你怎么引导了。”朱福忠总在重复。

据他回忆,他刚到拉祜寨的时候,很多拉祜族群众不敢见生人,只要有生人进村就会躲起来,而且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今日的拉祜寨,房子好了,道路硬化了,村庄变美了,群众有了干劲,田里种满了水稻,地里玉米和土豆交替生长,山坡上种上了高原梨和杨梅、樱桃等水果,猪厩里肥猪跑,鸡圈里鸡儿叫,100余亩茶叶基地和20亩黑木耳种植初现雏形,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脱贫致富奔小康似乎不再那么遥远。” 朱福忠说,拉祜寨实现了从“棚户”到“小洋楼”,从 “本能”到“智能”,从“文化滞后”到“现代文明”的三大蜕变。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拉祜族群众同其他55个民族同胞同步走,过上美好生活。”朱福忠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