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存载的土壤

发布时间: 2018-10-10 13:34 | 来源: 贵州政协报 | 作者: 王吟 | 责任编辑: 胡俊

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存载的土壤

□本报记者 王 吟

黔地多山,山间村寨散落。村落内部至今保存着至深的差异性文化符号,生机勃勃的农耕生活场景依然呈现。村落是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之地,上古文明一直生生不息地活跃在这里。村落积淀了贵州多元民族文化,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和文化遗产富集传承空间,是多彩贵州文化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村落文化空间,守护多彩文化基因,将成为我们全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一大助力。那么我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进展如何?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土壤?“非遗”又是如何助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呢?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委员、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龙耀宏和民进省委委员、民进省委文化出版委员会主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

记者:请介绍一下贵州传统村落状况及地位。

龙耀宏: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富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贵州是我国传统村落的大本营,国家7部委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前四批贵州有545个;国家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有213个,位居全国第一;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有514个。传统村落或民族村寨的数量、质量、当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次。

国家级的传统村落黔东南就有308个,位列全国地级地区第一位。我省的传统村落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特别是黔东南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文化价值最高、保护状态最好、活态传承最自然的农耕文化家园。这里的以木结构为主题、加上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传统村落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特有的村落类型,它的保护实践具有世界意义。

记者:为什么说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的土壤?

龙佑铭:我想先表达一句话:这里的“村落”我们要理解更广义一点:既有住建、文化、文物等7部委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有古村落保护,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概念下所涵盖的历史和民族村寨(或村镇)。第二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的最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传统村落。故而,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存载的土壤。

关于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的土壤我想以下面这个话题来说明:

——由“侗族大歌,谁在唱谁在听?”带出的文化土壤保护问题。

2013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侗族大歌,谁在唱谁在听”。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时光的蹉跎与文化的入侵,正渐渐碾压这‘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即便头顶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光环,也似乎难逃失传与衰落的命运。侗族大歌,今可安好?”

文中说到,通过调查,发现侗族大歌现状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受到现代化冲击比较厉害,侗族大歌的生存土壤发生改变,面临失传;一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寨仍较好维持着唱大歌的旧有习俗;还有一种则是政府积极干预,某些村寨被作为旅游区保护起来,侗族大歌已演变为一种文化商品。

客观地讲,文章比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贵州“侗族大歌”的存续状态。

——保护土壤,做了什么,效果怎样?

此文发表两周后,省委领导主持的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专题会议在省委常委会议室召开。

以《侗族大歌,谁在唱谁在听?》这个问题为契机,贵州制定并推行了关于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一系列规划和行动,使贵州省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里主要介绍:编制实施非遗保护发展七年规划及侗族大歌保护发展行动计划。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专门部署了八大“重点任务”。一是基因工程,以土壤即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同时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作;二是保护工程,以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为重点;三是人才工程,以传承人及传承人群培训为重点;四是理论工程,以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研究为重点;五是利用工程,以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为重点;六是精品工程;七是品牌工程;八是展示工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各地非遗传习所、展示基地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传承传播。

接着,2015年颁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保护非遗存活的土壤提供了保障。

实施的《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就是以村落为单元,省文化厅及省民宗委等连续3年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开展培训,并通过“百村歌唱大赛”的形式进行检验,通过村落的文化回归,我们重拾了文化遗产。如今,侗寨很久以前那种青年人三五成群、歌声绕寨的,恍若隔世的光景又回到眼前。这种行之有效的侗族大歌传承保护方法在侗乡广泛展开,连续三年在黎平、从江、榕江举办了侗族大歌“百村大赛”活动。共有2万余人登台展示表演,营造了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良好态势,对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贵州在全国率先建起了非遗馆,通过非遗馆传播传承非遗;全国首批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数,贵州获全国第一;贵州是非遗助力脱贫先进省,以传承培训实现非遗助力脱贫;贵州是“部省合作”的代表省,从2014年起开展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极大的提振了非遗传承人群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记者:请谈谈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龙耀宏:一是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二是长期实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传统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难以遏制。三是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决策误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传统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四是“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的现象比较突出,商业化过度开发中“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导致传统村落不断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时有发生。五是传统村落长期来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新建”(按投入补贴)的政策缺陷,农村乡土建筑产权不清等,这些都是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六是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广、乡土建筑多,维修规模大、费用高,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还有保护资金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都是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

记者:请说说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龙耀宏:如何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村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我有几点建议:

1、要提高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文化价值认识,保护利用要力戒急功近利。贵州的传统村落不仅是我国乃是世界上特有的村落类型,对它的保护实践具有世界意义。

2、要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特别是黔东南列为保护的308个传统村落只占2300多个村落的8%不到,没有列为保护对象的村落不等于没有价值,建议开展村落调查,设立等级保护的制度,使有价值的村落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形成整体保护的格局。

3、传统村落保护要以人为中心,以发展经济为抓手,要更好地保障传统村落原住人民的生活,更多地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要发挥专家的作用。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文化工程,点多又面广。保护要做到因村施策,一村一规划,做到精准。建议成立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和全程参与作用。

4、注重城乡互动发展。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更多资金、技术、先进理念注入农村,把农村发展好,把农村的自然山水保护好。新农村规划有序,住房设计得美观、实用,有历史传统,质量过硬,同时又让熟人社会的那种纯朴民风自然流淌,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道路,城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传统村落保护也就水到渠成。

5、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村落是动态的概念,现代村落以后也会成为传统村落,核心问题是把握好“传统”二字。从现在开始,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划,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导广大老百姓树立传统观念,着眼长远。政府要提供咨询和帮助,确保住房的设计符合传统的要求,建筑质量尽可能完美,功能齐全让人住得舒服,质量上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6、做好传统村落的建档立案工作。我省的传统村落保护,由于基础工作没有跟上,目前只有名录,没有任何档案。没有村落志的档案,这些传统村落要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如何改造、如何发展、怎样利用都是一个个未知的问题。因此,进行传统村落的村落志的档案调查,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建议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专业和人才队伍的作用,采取行动,早日完成村落档案的调查采集工作。

记者:请龙佑铭主任以石阡县楼上村为例谈谈对于传统村落抢救保护的建议。

龙佑铭:对于传统村落保护,龙老师提了很好的建议,我这里也提一点建议,一个关键词:真实性,这是一切的根本。坚持真实性,就是不要破坏真东西搞假东西。此风很盛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文化遗产缺少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甚至打着“最响亮”的旗号搞破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为此,我们职能部门的保护责任也尤为重大。按照文物修缮“四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加上“原环境”。

贵州是全国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省,近期国家玩文物局对文物国保、省保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场会选择在贵州召开,这是对贵州工作的肯定和支持。现场会选择在石阡县楼上村。我想以此村为例聊一聊传统村落保护。

——关于抢救:唤起文化持有者的自觉与自信。

楼上村,2004年,差一点被完全改变了面貌;之后,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2008年的雪凝灾害期间,仅春节之后的几天里就拆了7栋古民居,正月初七,县里相关部门下去联合整治,欲强杀此风,经了解还有55户人家要拆房新建,法不治众。怎么办?

如何体现其价值,通过与楼上古寨的周正典老先生交谈,知道了古寨有失传近70年的“清明会”。拟以办“清明会”为由头,通过此会唤起楼上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唤起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遗产的认同。这既要政府重视,又要这个聚族而居的汝南堂伯泉后裔的组织和参与,凝聚民心则尤为重要,通过建立族长会、恢复耍毛龙(终止了17年)、恢复人大戏(终止了近40年)、修编族谱等形式,让这个家族得以凝聚,让这一盛会得以重现。

——关于保护:以保护为主的多规合一。

对应楼上村所拥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头衔及其他,均需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要借鉴成功省区的经验,在省级层面组建文旅投集团、产投集团或社会资本方联合开展工作,省级平台能统筹、好调度、善安排。

记者:请说说对传统村落的美好愿景。

龙耀宏:传统村落保护,就是要让人们能够重拾乡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越来越清晰地在更多人胸腔里发声、脑海中盘旋。事实证明,这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愿景,也纳入了顶层设计进行谋划和部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留住乡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自此,“美丽乡村”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这个梦绘成了一个美好蓝图,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今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果说,乡村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魂”,那么传统村落就是根,而乡村里的人便是主体。乡土的气息要纯、乡村的特点要浓、乡村的风俗要正、乡村的治理要好、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要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留住更多青山绿水,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从而让人的精神与灵魂都有所依存、有所向往。

总之,保护传统村落,是全社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