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长处也有不足,湖南高质量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发布时间: 2018-10-10 13:21 | 来源: 湖南政协新闻网 | 作者: 寻晓燕 | 责任编辑: 胡俊

通过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湖南加快推进动力变革,培育壮大新动能,着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态势正在显现,并呈现出三大特点:

“动力变革,资源依赖正走向创新驱动”

“动能转换,需求拉动正走向新供给驱动”

“目标转向,立足一带一部,落实‘三个着力’,提升‘四大质量’”。

湖南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还有哪些?如何把这些短板拉长?

今年以来,省政协调研组围绕“实施动力变革,促进我省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在省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还赴广东、福建、天津、湖北等地开展了对比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学习宣传不够,理念认识尚待厘清。”调研组发现,少数领导干部对高质量发展知之甚少,对“什么是动力变革”“什么是动能转换”“高质量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理解不透。

不会转、转得慢、转不好,部分领导干部面临老办法不能用、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不敢用的窘境,在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出能力不足。

“湖南部分地区高质量发展观尚待形成,思想认识上仍有差距。”调研组认为,很多领域的工作具有开创性和一定的试错性,需要创新突破,但目前缺乏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行动和勇气。

从相关数据看,除了动力变革指数湖南排名全国第7位外,质量发展指数、质量变革指数、效率变革指数分别排在全国的第9、15、18位,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

在实现动力变革与动能转换中,也面临困难。比如,决定动力变革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由于发展机制不够活,领军人物不能入股和持有股权,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人才新政,但忽略了研究留用本地人才的机制。

提升高质量发展政策精准度

调研组发现,已出台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存在含金量不够、针对性较弱、集聚度较低等问题。

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制定的产业政策都在倾向普惠性、功能性产业,关注提升产业价值链、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由此大幅提高了产业政策的导向度和精准度。

比如,广东省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在“放管服”改革中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集中各部门审批事项,并推行“互联网+审批”服务,致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在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制定了地方性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目前,国家正组织制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六大体系。

调研组认为,湖南应尽快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比如,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质量技术法规体系、标准化推广应用体系、认证认可服务与监管体系、计量与检验检测技术保障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对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新要求。

此外,还应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统计分析技术标准,防止弄虚作假和重复计算质量经济参数;建立健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质量安全提升的成效,不断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提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能力

“瞄准核心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数控机床、高端检验检测装备,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调研组认为,目前湖南已确立20个优势产业链,应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找到自主突破的难点和方法,并提前谋划列入湖南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中。

调研组建议明确“泛长株潭地区”的具体范围,进一步明确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延伸至衡阳、郴州、娄底、岳阳等市的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强调泛长株潭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避免区域内项目、产业与政策恶性竞争,打造区域特色,提升创新发展效益。

“确保我省研发投入在2020年达到GDP的2.5%。”调研组认为,应统筹加大全社会创新投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对代表国家实力和纯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对快速进步的技术领域,交给市场由企业来研发,政府可采取奖补或持有股权的形式投入。只有加大和改进创新投入,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的数量与体量,才能为动力变革、动能转换奠定坚实基础。

文| 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