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推进‘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委员考察团考察陕西综述

发布时间: 2018-10-10 10:0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长安新花看不尽——全国政协“推进‘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委员考察团赴陕西考察综述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是推动规划实施落地、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展受到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在内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65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中,涉及陕西省或在陕西落地的有18项。今年9月10日至14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为团长的“推进‘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委员考察团来到陕西,实地考察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为委员知情明政积累材料,也是加强政协委员自我教育的一次有效探索。

古之长安,浩浩千年古都,先后有13个大小朝代在此建都;今之西安,古朴现代兼容,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沧桑巨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十三五”规划引领的创新发展,更让古老的陕西迎来再度勃发的新机遇,展开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画卷。

9月10日至14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为团长的“推进‘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委员考察团来到陕西,实地考察了“十三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最新进展,深入了解陕西省在推进“十三五”规划落实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发生在三秦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已非一日可观。此番赴陕,委员们看到的是一朵朵瑰丽的“长安新花”———此次考察团以西安为中心,选择周边的重大交通设施工程、文化遗址保护、制造企业、农业园区、高等院校等进行考察,行程密集、收获满满。5天时间里,考察团马不停蹄、连续工作,为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把新成就、新经验了解到位,助力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为陕西实现新时代的新梦想助力加油。

委员们一致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桑巨变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既顺应了人民群众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又为世界探索出了一条富民强国的中国道路。陕西作为中国发展的缩影,一定会在新时代的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落实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发扬自强不息、自我革新之精神,开创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保护传承

给“国家宝藏”一个更气派的家

“地下文物看陕西”,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说法。陕西的历史文化之厚重在国内首屈一指,遗存下来的文物更是成为见证文明、传承文化的“活化石”。

“陕西省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国有可移动文物774.8万多件,文物总量占全国12.09%。”这是2017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给出的数据。秦始皇陵、长城—陕西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张骞墓……目前陕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已有3处9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

陕西省文化悠久、古迹众多、底蕴深厚。“14个区域王朝与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在中华文明进程史上,占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影响。经过建国后有序有效的发掘与整理,大量文物的出土及整理,让人们有机会目睹与遐思历史的辉煌,一种对文明的仰望与骄傲油然而生。”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丰富、藏品涵盖了几乎中国通史。

纵观这部中国通史,最佳的去处便是博物馆。截至2016年底,陕西全省共有各类注册博物馆270家,其中9个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9月11日上午,考察团来到位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时,被这里的两种情景所震撼——一是大量珍贵绝美的文物拥挤地陈列在狭仄的展厅中,即使一些价值连城的“国家宝藏”也没有相对单独的展出场所,大量的文物沉睡在库房之中,保护和展出条件极为落后;二是络绎不绝、蜂拥而至的参观群众一面欣赏着精美文物、感叹着中华文明的伟大,一面却很难走近文物细细欣赏。人山人海的观众从天不亮就开始排起长队等待进入,而驻足在文物跟前却只能走马观花、意犹未尽。

“有限的博物馆展出条件限制了人民群众对文物欣赏、文化学习的热切追求。”刘新成一言点破了目前陕博发展面临的窘迫局面。而申请扩建新馆正是“十三五”时期陕西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为此,陕博拟定了扩建计划,目标是建设一所能够串连起中国历史、承担起文化自信“国家会客厅”的世界级博物馆。针对就地扩建和易地重建等几套方案,不同方面持有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在原有的位置上进一步东扩,尽管有诸多合理因素,但毕竟受周边环境的制约,即使向东改扩能顺利推进与落实,也还是在城市中心。”湛如委员表示,长安在盛唐时期曾经“九重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座好的博物馆不仅藏品要精美、博物馆的外部空间也应该庭院宏阔、气象万千,建议易地改扩建,让陕博更好地呈现精彩、体现精神、展示经典。

同时,湛如还建议新馆的风格与外观设计要同馆藏文物交相辉映,让博物馆建筑更加具有内涵和魅力,加强古丝绸之路等主题特展设计,开展好与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陕西要结合地方特色,立足西部面向世界,创造性地继承,创新性地发展,要进一步挖掘历史和区位优势,不断巩固和凸显陕西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水平。”李有毅委员同样提出。

考察团还来到了位于西安市城区西北的汉长安城遗址考察,曾经辉煌一时的汉长乐宫、未央宫,如今已只留下部分石级可寻。站在汉武帝曾经送别张骞西去的大殿夯土之上,望着偌大一片荒草丛生的宫殿原址,委员们感慨万千,如何保护好历史遗址,同时又能兼具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历史之功用,一直是大遗址特别是土遗址保护面临的困难。

按照规划,这里未来将探索开启深层次利用的新模式,形成一个集文化观光旅游区、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区、民风民俗建筑特色区为一体的有历史特色的新区域,建设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新理念,探索出了不同类型的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取得了‘专家满意、政府认可、群众支持’的多赢效果。”委员们对于西安的规划思路十分认同。

■■便民利民

人性化立体交通要建成“民心”工程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著名辞赋《上林赋》如是描写了汉代“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所谓“八水绕长安”指的是黄河水系的渭、泾、沣、涝、潏、滈、毯、灞8条河流环绕长安城,解决饮水、灌溉、防洪、交通、生态等问题。

如今,在交通方面,以西安为中心、陕西“米”字形高铁建设的规划,与昔日的“八水绕长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米”字形高铁网络对外有8个方向的辐射延伸,大有“八铁绕长安”之意。据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介绍,目前西安至郑州、至太原、至兰州、至成都的4条高铁已建成投运,营业里程达856公里。西延高铁预计年内开工建设。西银、西十、西武、西渝高铁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开展。

考察团来到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项目和银西高铁项目建设现场,相关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两个项目的最新建设进展,其中银西高铁项目将于2020年底建成开通,工程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桥隧等控制工程较多、施工工艺多样等困难,正有条不紊按计划推进。

西安北站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是陕西省“十三五”期间规划的首条城际铁路项目,该项目预计2018年年底建成试运行,建成后客运能力可达到每日30万人次,全年总运量达1亿人次以上,从西安北站到机场运行时间将缩短至27分钟以内。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西安北站和咸阳机场两大交通枢纽之间空铁联运的无缝对接,更加方便广大旅客的“一站式”出行。

刘新成和委员们深入到地下十几米深的站台层施工现场,看望慰问正在紧张工作的建设者,了解“无缝对接”便捷换乘通道的创新设计。“通过最先进的人性化,最大程度实现旅客以最短时间实现站场间的交通摆渡,体现了设计建设者对人民群众出行便利化需求的关切与回应。一定要在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特别是残障人士的特殊需要,工程建设既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又要建成经得起历史考验和人民评价的‘民心’工程。”考察团秘书长凌振国叮嘱到。

■■国之重器

高端制造承载起大国翱翔之梦

西安聚集着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聚集了大量人才。因此,“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中,诸如国产大飞机、大火箭等先进装备的研究制造也落地于此。考察团在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地,实地考察了先进装备研究制造的相关情况。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矛盾困扰多年。在充分认识制造业发展短板的情况下,国家下大力气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十三五”期间,以国产大飞机、大火箭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发展取得非凡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短短40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航天、航空、高端制造业的许多门类位居世界先进行列,考察中看到的大飞机、大火箭等,都是无可争议的生动例证。”丁伟委员说。

“大飞机、大火箭是国家重大专项,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大飞机、大火箭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大火箭畅行宇宙,是国家意志,是人民意志。”考察团提出,大飞机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型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其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位于阎良区的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承担着“运20”等新型飞机的研制生产任务。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运20”飞机列装空军,标志着我国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迈出关键性一步。这个被称为“胖妞”的大家伙,是我国最新的战略运输机,设计制造标准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可将装甲车、坦克甚至武装直升机等武器装备迅速部署到“一线战场”。

在西飞,委员们看到了“胖妞”从零部件精细加工到整机先进组装的全过程,对于中国的大飞机制造能力有了全面认识,同时也结识了这里很多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了解到许多几十年来怀着为国防建设奋斗的信念和理想,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勇于创新的感人事迹。“这些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应为社会群众了解,新闻媒体应多报道他们的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吴国祯常委建议。

“装备制造的关键在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是人才,要为人才成长和施展才能提供优越环境。”来自航天领域的董胜波委员提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经具备了突破短板向科技强国大踏步迈进的综合实力,只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释放出优秀人才的巨大潜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考察过程中,李利剑委员十分关心几家企业的发展情况,详细询问技术创新、员工管理、激励政策等方面的措施,也呼吁国家重视这些企业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同时,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诉求,通过更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指导,让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摆脱“成长的烦恼”,凝心聚力、心无旁骛落实好重大工程项目研发生产任务。

■■特色农业

“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杨凌模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饭碗和命脉。“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之中,涉及农业的有多项。陕西杨凌,建设有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

陕西省属典型旱作农业省份,水资源短缺是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全省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十三五”以来,陕西立足省情农情,开展旱作节水高产高效示范创建,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旱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绿色发展。

在杨凌,考察团考察以色列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时,正赶上以色列专家前来为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委员们和他用汉语进行了交流,这位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近10年的以色列小伙已经把陕西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据他介绍,“通过采用滴灌、微喷、大田喷灌技术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灌溉用水量只有过去的1/3,按冬小麦每亩500立方米用水量测算,每年每亩地可节约地下水350立方米,降低生产成本350元,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用工量、用肥量、减少水体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杨凌农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为‘三农’问题和我国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走出了陕西自己的道路,具有推广价值。”董胜波委员提出。

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一所以农林水为特色的985高校,也是“十三五”期间陕西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为高效优质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有了这所大学,杨凌农业的“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在了一起。

考察团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结合做得有声有色,该校立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示范站和示范基地,做到了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真正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服务,破除了“唯论文”的评价机制,做到了总书记要求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值得全国农业院校学习借鉴。

此次考察,既是政协委员知情明政的一次“采风之旅”,也是一次见证祖国发展成就的自我教育之旅,5天时间里,委员们思索良久、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委员们一致认为,无论是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大工程,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还是展现大国综合实力的科技工程,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无不反映出短短的40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振奋,让人自豪,让人信心倍增,让人对未来充满的期待,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