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协为“非遗”保护与利用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18-09-29 09:2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高新国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河北省拥有14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32项省级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一些项目后继乏人面临失传,一些项目又过度开发忽视保护。如何让非遗项目既“活起来”又“活下去”,绽放时代光彩?9月6日,河北省政协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与政府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共同寻找有效方法与途径。

尽管现在一些项目有传承人,但年龄老化严重,青少年传承人才短缺,且传承人队伍普遍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维和能力。省政协常委张纬东建议,要让年轻人从了解非遗、喜爱非遗,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中,文化部门应加强与教育部门和街道社区互动,进一步搞好非遗项目进校园、社区等活动,为非遗传承发展争取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非遗传承保护涉及众多学科,省政协委员曹保刚表示,要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实现理论和技能双轮驱动,提升非遗传承保护水平。他建议,组织科研力量深入非遗一线调研,在内容和形式上为非遗项目注入时代内涵,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传承保护人的理论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与鉴赏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保护队伍。

省政协常委曹郁认为,夯实做好非遗传承保护人才基础,不仅要不断培育传承人,提升传承人素养,而且要加强对基层文化职能部门非遗工作人员的培训,实施非遗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使他们的专业本领和服务水平,更加适应新时代非遗传承保护发展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独特记忆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除了有人传承让非遗项目“活起来”,更要解决好“活下去”问题。委员、专家普遍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

度,落实好有关政策法规,细化措施,对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在扶持资金、传承人生活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企业开发非遗项目适当减免税费。

除了财税政策支持,委员、专家表示,与市场对接是非遗项目更好“活下去”的重要途径。“市场保护能为静态的,甚至行将枯萎的非遗项目注入旺盛生命力。”曹保刚以河北省蔚县打树花与旅游市场成功对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例,说明非遗保护可走市场保护的道路,但同时强调要保持好“原味”,无论面对多大的市场诱惑,都要始终坚持保护文化根脉的原则。

除了单项非遗项目,张纬东建议,对于有产业化条件的非遗项目,可通过整合形成规模优势,抱团闯市场,打造地域特色产品,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后劲,政府部门可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便利、搭建平台,由被动保护向主动发展转变,提高非遗项目的内生动力。

对于非遗项目开发,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惠芬有自己的担忧,“有的地方只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单纯为了争取经费而找项目,却对项目保护本身缺乏认识和热情,保护计划粗疏,保护方式粗放。”她提出,要警惕过度开发问题,坚守非遗保护的本体文化属性,不能脱离其产生存在的时间节点和环境而随意开发。

河北省财政厅、住建厅、发改委、文化厅、教育厅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与委员、专家互动,并就有关问题积极回应。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表示,政协委员要继续瞄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出实招、献良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