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培植适合企业成长壮大的土壤
——甘肃省政协常委会议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省政协视察组《关于优化甘肃省营商环境的建议案》,内容数据翔实,建议可操作性强。让我们了解到实情,听到了各地好做法,看到了存在的不足,也找到了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9月20日至21日,甘肃省政协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优化甘肃省营商环境的建议案,受到与会常委的好评。
资料图
营商环境建设涉及面广、关联人多,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甘肃省组织开展了“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两项重要活动,全力推进优化我省营商环境,取得了成效。但与先进省市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查准问题、对症下药,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和各位副主席带领视察组,深入14个市州的相关县区、部门和企业、园区实地调研。视察组先后召开12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同时在全省开展营商环境评价网络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涉及全省519家民营企业,涵盖工业、房地产、批发零售等25个行业,全面掌握营商环境建设情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视察组对标国内一流、补齐自身短板。
我们应该“学习山西省做法,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学习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经验,按投资规模,对新上产业项目给予奖励扶持金”;“学习北京市做法,全面建立党政机关、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学习银川市创建市民大厅经验,将相关办事环节、流程规范化、公开化”。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副主席郝远作《关于优化甘肃省营商环境的建议案》起草情况说明时,例举了先进省份的好做法。
数月深入细致的调研考察,加上充分的事前准备与事后剖析梳理,视察组形成了1份总报告、8份分报告、征集42份大会交流材料、27份网络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议案》,针对营商环境存在着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未完全发挥主体作用、“放管服”落地尚有差距、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不够好等问题,提出打造“十大环境”的28条建议。
对企业的优惠政策涉及多个部门时,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难以落实,懒政现象依然存在;
省里70-80%以上中小企业都是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而通过信用担保机构、租赁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通过证券公司等开展股权融资、新三板、股票质押等融资途径占比很低,导致企业融资手续复杂、成本很高;
政府诚信度不高,存在“前官不理后事”“新官不认旧账”的问题……
一个个问题摆到桌面,一条条建议直指症结。温克珩、张怡静、梁亚民等委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推进部门、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全覆盖,将走访服务企业上升为制度;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力度,让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纳税、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的企业得到荣誉、有获得感;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体系,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纳入企业诚信档案;加强对企业家的司法保护,慎用留置、拘留、逮捕、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建立覆盖全省、共享共用的非公经济数据库;设立“企业宁静日”制度,除安全、环保、质量监管外,一般不得到企业执法检查。
“我省目前经济形势的背后,表面上看是发展基础差、历史欠账多,但深层次原因还是发展条件和营商环境存在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确保我省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培植适合各类企业成长壮大的土壤,能不能增强他们到甘肃投资兴业的信心。” 与会常委形成共识: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优化法治环境、诚信环境、政务环境、服务环境、保障环境,并且实现覆盖到位、保障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