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北京街区改造:老北京 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18-09-28 07:15:0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吕巍 | 责任编辑: 王静

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老城风貌保护和街区改造一直是北京市政协的关注重点,多年来,已经做成北京市政协建言资政的“连续剧”。今年,市政协更是将这一选题与创新和全国政协委员活动组织方式联系在一起,在定期举办情况通报会的基础上,首次组织视察考察活动,让在京全国政协委员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市情,了解北京市的发展建设情况,以便其更好地为北京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9月的北京,凉爽宜人。9月13日下午,部分在京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市政协、北京市委统战部的组织下来到北京市东城区西打磨厂街,沿途考察三里河景观、草厂重点风貌保护区及西城区北京坊项目,感受北京城在街区改造后的新面貌、新气象。

三里河是老北京城护城河的泄洪河道,于1437年形成,河道纵横。由于长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条臭水沟,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就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2016年8月,东城区启动了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工程,今年4月底全面完工。如今,经过水系治理、生态修复、民居修缮等改造工程,三里河京味儿的厚重与水乡的灵秀有机结合,赋予了胡同别样的感受,再现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丽景象。

在此地居住多年的吴先生说,整治前,这里又脏又乱,胡同窄小狭长,夏天异味很大。搬迁后再回到三里河散步,发现改造后的这里既干净又漂亮,很多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都保留了下来,让他感觉非常亲切。

工程完工后,此地的26处文物古建筑,和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形成特有的自然肌理与清新朴野的风格,延续与承载着前门地区数百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这是前门大栅栏?以前一想起这个地方,只能想到老舍茶馆,没想到这两年变化这么快,让我自己来,肯定会迷路。”考察团到达大栅栏北京坊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队长冯远征感叹道。

北京前门大栅栏,清朝伊始,就是重要的文化与商业地标;跨越一个世纪,这里也早已成为世界与中国各地游客的必到之所。如何在这里尽情展示中国当代的“文化自信”,如何全方位呈现“中国印记”的建筑、艺术、时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如何能够兼收并蓄来自国际的精彩创意,真正开启中国“牡丹时代”的力作精品?不经意间,北京坊这样一座北京文化新地标正悄然跃起。

遵循大栅栏地区的历史风貌,北京坊建筑集群于2016年底宣告落成,整体建筑风格延续民国建筑特色。特别是以百年劝业场为中心,将沿街的8栋单体建筑铺陈展开,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融合的文化韵味。随着百年劝业场成为引进艺术、文化、科技类展览,开展文化讲坛、先锋剧场、品牌发布等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随着全球第二家北京第一家MUJIHOTEL、北京星巴克旗舰店、24小时营业的书店pageone在北京坊的陆续开业,北京坊构建出历史与现代共生、中西方文化交融、有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文化生态形式。

“今天用一下午的时间把两个地方转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耳目一新,觉得北京市在减量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找到了将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新路径,很受启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

“这两个地方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不拘泥于过去一些街区改造的老标准,以人为中心,传承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说。

“三个字:没看够。两个地方一动一静让人流连忘返,可以看出来东城区和西城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要知道,无论是拆迁还是厕所改造,无论是治污还是文物腾退,都是硬骨头,没有对历史负责的耐心是啃不下来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任李学梅表示。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委员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张颐武建议继续寻找历史记忆和现代元素的对接路径,让商业形态更精准地反映出历史的形态,在画好写意画的同时,也画好工笔画;李学梅提出街区改造既要美又要实,要让居住在其中的老百姓感受到便利,也要给搬迁走的原住民提供一个回来宣泄乡愁的场所,比如建乡情村史馆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也表示,在街区改造中,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和建筑同样重要,保护好北京城市之魂不能和北京人的生活发展割裂开。“要用新北京人的面貌去演绎新北京,让在北京的人通过感受北京人的一言一行来认识真实的北京。”冯远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