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举行论坛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18-09-19 08:50:2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郭帅 | 责任编辑: 王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3,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目前乡村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近日,在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暨2018·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实践者们分享了各自的探索和经验。———编者

●国家统计数据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所作《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人,其中城区4756.6万人、镇区5927.01万人、乡村3558.77万人,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3。分学段看,普通小学有在校生9913.01万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占全国总数的67.04%。普通初中有在校生4329.37万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数占全国总数的65.60%。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做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并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当前,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正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大力推动《意见》的落实。目前已有16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

1心有牵挂爱才会扎根

杜乐是一名小学乡村教师。大学时,因家中贫困,她无奈之下想要放弃学业。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杜乐赶上了共青团江西省委、民进江西省委会、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1%工程”在井冈山大学开展的资助行动,她因此如愿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她回到家乡,成为江西省新干县荷浦乡堎头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杜乐说:“我要把我得到的这份爱心延续下去,回报社会。”

杜乐的班上大多是留守儿童。有一次,班上的小雨(化名)画了一幅水彩画,名为“小兔幸福的一家”,而代表小雨自己的那只小兔却在哭泣。小雨告诉杜老师,因为他太思念家人。“我听得心酸无比,希望他能拥有更多爱。”此后不久,杜乐组织班上小朋友为小雨办了一场难忘的生日会,还把视频连同小雨的画一起通过手机发给了他的父母。

和父母沟通交流频次的增加让小雨日渐开朗起来。杜乐也因为这件事认识到,在乡村做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多么重要。“因为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方向。”杜乐深情地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铁芳说:“培养丰盈的人性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所在,要让乡村的学生看到希望。”而杜乐就是这“希望”的受益者,也如愿成为了播种者。

2系列政策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

截止到2013年,我国像杜乐这样扎根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有620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7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乡村教师仍是肩负重任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奉献爱心、传递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随着一系列“有温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随着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日趋多元,初始配置质量明显提高。省级统筹机制初步建立,“特岗计划”广泛实施,定向培养规模逐步扩大,乡村生师比持续下降。小学由2012年的15.88∶1下降到2015年的14.57∶1,初中由2012年的12.46∶1下降到2016年的10.98∶1,均低于城镇学校。乡村学校师班比不断上升,小学由2012年的1.86∶1上升到2015年的1.90∶1,初中由2012年的3.85∶1上升到2016年的4.03∶1。

义务教育教师学历在持续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全国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3.7%,农村为91.8%。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乡村教师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共投入补助资金44.3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9.9亿元,提高了28.8%。乡镇教师、乡村教师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965.23元和3550.38元,高于县城教师的3446.37元,但仍低于城市教师月收入。

义务教育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乡村教师评聘机会有所扩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后,许多地区开始扩大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机会。安徽、山西、吉林、湖北、四川、甘肃、北京等省份通过统一岗位结构比例、单独评审、指标单列、特设岗位、取消名额和比例限制等形式将优秀教师评聘机会向乡村倾斜。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研究员杨银付介绍,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化,过去3年已经有9000余位中小学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未来还会有更多。

3“有爱”还要“赋能”,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在行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指出,教师首先还是要担得起担子,不能只谈“爱”而弱化对“师能”的培养。

江西省有中小学教师近40万人,其中乡村教师占12万多。据统计,其中30岁以下乡村教师约4.5万人,占37.5%,55岁以下约1.2万,占10%。江西省共有10375所中小学,这些乡村教师分布在8850所中小学和教学点,年纪轻、资历浅、分布广成为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

“在对这些乡村教师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愿望是能有专家指导、开展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培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希望获得认可,进入学科圈子。”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说。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荀渊走访了甘肃省50余个区县,发现目前县里能够参加培训的老师仅占一半左右,还有一些老师终其一生没有参加过培训。

无独有偶,有着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晨霞也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表现出忧虑。“虽然每年都会组织大量教师培训,但能见到实效、受到老师欢迎、能帮助老师从理念转化成实践的培训并不多。”

对此,王晨霞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该转变职能,通过职能重构来支持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持久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师培训都针对教学能力发展,很少关注教师个人的需求,其实教师个人修养的提升也应被支持和关注。”王晨霞呼吁。

邢台市桥西区近几年与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通过项目的方式长期合作,基于教师需求,提供相对固定的专家指导,形成了常态研修机制。“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老师自主发展的需求被唤醒。”王晨霞说。“此外,每个月部分专家还会深入一线课堂,了解老师的需求和问题,帮助老师突破自我。”

从关注培训本身到关注教学的实际需求,从只向老师单向输血到引导学校内部造血,桥西区的老师渐渐被唤醒了教育的激情和初心。

江西省教育厅则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平台,组建“1+N+X”乡村教师共同体(“1”是特级教师或省级学科带头人,“N”是省级骨干教师,“X”是乡村教师),由此实现了城乡教师共同参与。

项国雄介绍,这个工作室平台可设置“团队管理、任务发布、资源共享、活动组织、行为记录、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过程管理、研修评价”等模块,开展常态的学习、教研、实践、合作、研讨、反思等活动,最终实现知识获取、转化、生成、共享。

目前,江西省教育厅已分四批认定了876个工作室,平台积累了13万个微课、案例、心得体会等生成性资源,日均IP访问量100万,累计培养了全国20余万名教师。

“现在该平台已经成为江西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老师学习、交流的主要空间。这也表明,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项国雄如是说。

为了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沈阳市采取“引雁归巢”的方式“筑牢堡垒”,做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同步升级、教育投入水平同步拉齐。

民进辽宁省委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海千介绍,沈阳市康平县小学本科学历任教老师占比从2013年的12%提升到2017年的33.6%,增长了近22个百分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雁阵”摆好,还需“领头雁”带动,凝聚发展核心,并落实到行动上。赵海千告诉记者,沈阳市实行区带区、校带校、人带人的方式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区带区即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分别对口帮扶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辽中区。

校带校则是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沈阳市由2012年的2个教育集团,发展到2016年的34个教育集团,形成了名校辐射,带动和帮扶相对薄弱学校的共享优质资源的发展模式。通过“一校带多校”“一校多区、多点”等多种方式,推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基本均衡化,努力解决优秀乡村教师的单向流动问题。人带人主要是通过工作坊等方式,建成一个农村教育领军团队。沈阳市全市小学市骨干1665人,农村4县有297人,占比17.8%。

4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国家政策不断出台,地方也在积极探索。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如何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专家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

“城乡教育一体化,并不是一致化、雷同化,而是要差异化,尊重乡村和城市各自的特点。”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如是说。教师资源应该怎么配置?朱永新认为,未来是能者为师的时代,是个性化教学作为新的重点的时代,是用市场配置教师资源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性严格来说比医生还强,学生的各种问题有时比为病人诊断更困难,但正是因为更复杂我们反而要淡化专业壁垒。”朱永新表示,在乡村教师的资源配置上,教师队伍之外的“能工巧匠”同样可以成为教师资源。“我们对教师资源要重新认识,要突破编制、突破学科、突破网络,多元化去考虑。”

对于乡村教师目前仍然短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建议实行高考定向招生、公费培养乡村教师等政策,以此来吸引部分优秀青年就读定向师范生,毕业后回到“本乡本土”从事教育工作。同时,针对乡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问题,梅国平提出要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方向。借鉴医学教育中全科医生的培养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上探索由“主专业+副专业”组成的“双专业、三专业”甚或“全科式”综合化培养,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或“多科”“全科”的教师。

乡村教师待遇不高,是乡村教师诸多问题的深层根源。与会的多位专家学者建议,仍需大幅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建议明确乡村教师享受公务员的车改交通补贴、政府性奖励政策,同时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特殊津补贴的补贴标准,新增的乡村教师津补贴支出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承担,确保乡村教师收入高于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力争达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收入平均线。”梅国平说。

此外,梅国平建议地方政府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建设周转房和教工食堂,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建设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为乡村教师提供较好的生活保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泽斌提出,激励乡村教师服务农村与支持乡村教师在城市生活应“双轨并行”,从而深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教师完全可以在县城居住,在农村教书,同时可以把义务教育的编制放在城区学校,引导弹性上班、岗位轮流、学校交流、城乡对流,这样才能真正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并行推进。”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牛利华指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还客观存在,应承认并尊重乡村教师的“异质性”。城乡教师协同发展不是对城区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而应以乡村教师学科任教能力为依托,寻求全方位提升和成长。“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外缘性支教模式,形成常态化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同时要考虑如何降低支教成本,避免行政性、强制性支教。”牛利华说。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荀渊建议,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方案;选取县域内师资队伍强、教学质量高的优质中小学校,建设以学区为主、跨区联动相结合的校本培训基地,形成良好互动、开放的校际合作氛围;加强省市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工作坊等培训形式的建设,发挥县级优质师资的引领作用。

“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多数乡村老师拥有的只是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他们需要在讲的过程中去提升‘师能’。”荀渊还建议,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县域内教师校长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从培训内容、方式、形式等方面真正做到基于实际需求开展乡村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