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书画室采风考察团赴内蒙古采风

发布时间: 2018-09-17 09:03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小宁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编者按:7月的锡林郭勒,蓝天如洗,碧草如茵,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展现出一片盎然生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为今年全国政协即将举办的“新时代、新面貌、新作为———政协委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展”做前期素材采集工作,7月16日至21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的率领下,全国政协书画室采风团一行17人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采风考察。

从中蒙边境到锡林河畔;从乌兰牧骑的排练大厅到赛汗塔拉镇牧民的家;从额尔敦敖包到西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保护区,采风团一路不辞辛苦,连日奔波,多次走进蒙古牧民中间,与之亲切交流。艺术家们在蒙蒙细雨中的草原上考察,在炎炎烈日下的牧场边作画,用画笔记录蒙古高原的自然风光、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蒙古族牧民今天的美好生活与精神面貌。

1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为人民创作

去年以来,文艺界掀起学习乌兰牧骑热潮,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精神的鼓舞下,纷纷沉下身心,走进基层,用精湛的艺术服务于群众,打造精品力作。乌兰牧骑,成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和艺术工作者的精神圣地。

带着一份敬意和迫切学习的心情,7月17日,全国政协书画室采风考察团来到号称锡盟西大门的苏尼特右旗——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之地。在这里,采风团一行首先参观了乌兰牧骑的历史成就展。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详实地记录着乌兰牧骑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献身艺术的光荣历史,使采风团艺术家们深受教益。

在一张老照片前,马飚副主席停下脚步,凝神细看。照片的底色似已泛黄,中间端坐着一位老牧民,她双目紧闭,身边围绕着4位乌兰牧骑队员。讲解员告诉大家,这是乌兰牧骑队员在演出。一次,在演出途中,队员们听说有一位居住得很远的83岁的老额吉想“看”演出,但她已经双目失明,出门很不方便,于是队员们及时组成了一个临时小分队,赶赴牧民家中,为她表演了三个节目,满足了她的心愿……马飚副主席和采风团艺术家们仔细倾听,不时点头,为乌兰牧骑这支“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即使只有一位观众也要演出”的以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精神所打动。“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啊”,刘万鸣委员感叹。

当日下午,采风团来到苏尼特乌兰牧骑演出队所在地。在排练大厅里,实地观看了乌兰牧骑演出队的精彩表演。当熟悉的长调响起,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出队员出现在场地中央时,艺术家们创作热情高涨,纷纷拿出画具画笔,抓住演出中一个个不可多得的瞬间,开始为乌兰牧骑人创作、写照。

整整一个下午,艺术家们沉浸在创作之中,他们画演出场景、画乌兰牧骑队员肖像、画牧民观众……覃志刚委员一口气画了4幅速写,在这组作品的封面上,他工整地写下了一行字:苏尼特情怀。“回去以后,我还要继续丰富、打磨。”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学习过多次,但是今天能够来到现场,感受还是不一样!”孔维克委员一边在画纸上飞速地勾勒着线条,一边告诉记者:“画家,就是要用作品说话,我们要用作品向乌兰牧骑致敬,向内蒙古人民致敬!”

以作品致敬,为人民写照!此次内蒙古之行,书画室采风团的艺术家们一路悉心观察着,努力实践着。

在二连浩特的农家民宿外,覃志刚等委员全神贯注地写生,天色已晚,他们竟然完全没有察觉;在锡林河畔,徐里委员索性席地而坐,山风扫过,他就捡块石头压住画板作画;在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哈留图嘎查牧户家的草场上,为了画好一片蓝天白云,范迪安委员放弃了午餐,他说他不能停下来,因为云会“跑”。在旁看他作画的牧民夸他把这草原上的白云都画活了。范迪安说,牧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对这里一山一水的感应是最灵敏的,牧民能够认同和喜欢我的作品是我最大的快乐!

西苏的炎炎烈日下,吴为山委员在奶牛场边作画,他卷起袖子画了2个多小时,那是一幅大画的初稿,他将之命名为“草原阳光”。他表示,此次采风深受启发,艺术创作是一个不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人民、艺术家、时代、自然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他认为,向乌兰牧骑这样有着悠久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历史的艺术团队学习,同时付诸实践,更好地深入生活、服务人民,努力创作站得住、传得开的作品,对于文艺界政协委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唯有深入生活,才能对人民有更真实、更深厚的情感,才能捕捉到鲜活的题材、感受和创作。”吴为山说。

2歌颂改革开放,描绘新时代美景

此次内蒙古之行,采风团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体验和感受4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与成就,为全国政协下半年即将举办的“新时代、新面貌、新作为——政协委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展”做准备。40年来,内蒙古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怎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如何?幸福指数是否有持续的提升?采风团艺术家们一路观察着、记录着。

7月17日,采风团一行来到距二连浩特不远的中蒙边境,这里是贯通中蒙两国的铁路口岸,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和“草原丝路”上最重要的交通节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和中蒙俄三国公民喜爱的跨境旅游之地。采风团的艺术家们在中蒙边境广场上看到,相距不远的两代国门彼此映衬,连同日夜穿门而过的国际列车、庄严的界碑、英武的边防战士和熙熙攘攘的各国游客,构成了一道欣欣向荣的、独特的边境风景。

在815号和816号界碑的不远处,范迪安委员率先支起了画架,将界碑、一代国门和对面蒙古国扎门乌德市之间的广阔原野尽收笔底;唐勇力、孔维克、刘万鸣等委员将画笔对准了边防战士,分别从不同角度刻画边境卫士捍卫国土的凛然形象;许钦松委员则在仔细观察之后,开始描摹二代国门,“我要把这座国门画好。”他说,“这座门很有特点,也很有意味。”“画好这幅画,您重在把握哪些特点?”记者问道。“重在抓住‘门’的意象,体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意蕴。一是要把国门正中上方的国徽凸显出来,二是要把穿门而过的国际铁路所代表的意味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许钦松说。

尼玛泽仁委员端坐在中蒙边境广场上的一座水泥花坛旁,耐心地描绘着边境线上碧草蓝天游人如织的画面。

“爷爷,这个打着红色太阳伞的人画的是我吗?”一个小女孩跑过来看他画画,指着画面问道。

“就是你,就是你啊!”尼玛泽仁停下画笔,笑眯眯地回答。

“那我可以和这幅画合个影吗?”小女孩高兴极了,快活地招呼着家人,急不可待地摆起了Pose。

与小女孩的“互动”,吸引了周围的游人,大家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跟老艺术家开起了玩笑:“画得真像,把我们也画上去吧!”

“好好,慢慢来,慢慢来”,尼玛泽仁一边热情地交流着,一边又拿起了画笔……

尼玛泽仁委员是此次采风团里年龄最大的艺术家,在连续多日的紧张的采风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并且创作出多幅佳作。他感叹:“到了这里,人物也想画,风景也想画,简直停不下来。”而一触及“改革开放”的话题,他就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成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到连续多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的政协经历正好与改革开放相伴。在西乌珠穆沁旗浩日图高勒镇开满金莲花的“半拉山”写生,他感叹:“多年前我来过这一带。现在,黄沙和黄土都不见了,这里变美了,风景美,人也美,连风都是清香的。”在西苏赛汉塔拉镇巴润保力格嘎查小康户布和巴特家中,给76岁高龄的老奶奶乌登包尔画像,他又感叹:“‘草原的母亲’!那种坚定的眼光,一个民族的顽强以及幸福指数就洋溢在她的脸上!”感受着锡林郭勒草原日新月异的变化,尼玛泽仁的话语意味深长:“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改变了这里的面貌。所以我画草原,对草原上的建设者和保护者是怀着一份敬佩之心的。”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政协将举办大型纪念画展。“这次采风,我们最实际的就是要把画画好,让内地的人们借此更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在这40年里的巨大变化和成就,更了解这里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采风团艺术家们纷纷表示。

3深入生活、走进基层、扎根人民

用书画艺术形式展示与宣传,是全国政协书画室委员履职创新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结合自身特点,书画室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创新履职形式。

积极组织书画界委员深入生活、走进基层、扎根人民、了解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建设情况、为艺术创作和委员更好地参政议政积累丰富的资料和感性经验,是书画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示精神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此次赴内蒙古考察采风,就是这项创新举措的一次具体落实,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委员艺术家们对新时代新面貌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为大家彼此学习、切磋艺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7月20日,采风团一行赴西乌珠穆沁旗吉仁搞勒镇都日布勒吉嘎查调查写生。下午,坐在牧户斯琴图的家里,有几位艺术家一边品尝着奶渣奶豆腐等蒙古族特色食品,一边与主人拉起家常,了解当地牧区的民俗风情。艺术家们听说,斯琴图一家拥有500只羊,200头牛,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他们不禁齐声惊叹;而当斯琴图得知此次来访的客人都是大艺术家时,他也马上取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草原风光摄影”,请客人们鉴赏,当然,这又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感叹。面对眼前这位已经走上富裕之路、又兼有美的追求的新时代牧民,艺术家们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日子过得这么好,照片也拍得这么好,了不起!”“来!跟我们合个影!”

此时,在斯琴图家的户外,有几位艺术家正一边面对牛羊遍布的草场作画,一边围绕着“走出去”的话题进行着切磋交流:

“中国画家,他一定要‘游’。到什么地方,他都得先走先游,先体会。”覃志刚说。

“他要目识心记,看过之后用心来记,记住了就是。”刘万鸣深化着主题。

“所以,中国古人讲,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行路就没有东西啊!”覃志刚再次强调。

“在书斋里,只是触动你的灵魂,走入现实则是一种感化,这正是文以化人的真谛所在。基层人民的淳朴、丰厚,也需要艺术的感应,只有将这种精神注入艺术家的内心,做心与心的关照,才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刘万鸣说。

以上的场景,在此次采风中是一种常态。在中蒙边境、乌兰牧骑、贝子庙、锡林河畔、乌兰五台……艺术家们几乎抓紧一切机会来调查、交流和创作。对此,经验丰富的孔维克委员感受尤为强烈。他说,随全国政协书画室考察采风,看到的东西不同,感受不同。“以前也写生,经常写生,内蒙古也不是第一次来,但这次与以往不同。一是采风写生时间充足,活动安排紧凑,无论油画国画,无论人物山水,艺术家们各得其所,作品丰收;二是采风团的艺术家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借鉴、切磋,在交流中深化了对一些艺术问题的看法,收获很大;三是考察采风活动的服务保障做得好,与各级政协之间配合有序,让作为政协委员的艺术家们通过走走看看的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国家建设各方面的情况,带着问题带着感受投入采风,既丰富了头脑也丰富了创作。”他说。

采风团中,还有几位“团员”,他们是连续多日与采风团辛苦同行的地方政府和政协的同志,如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的其其格副主席、锡林郭勒盟的包国权副书记,一路同行,他们的感受也是丰富的。“这是我在锡林郭勒担任领导工作16年中‘遭遇’的规格最高的艺术采风活动。”陪同了几乎整个行程的其其格说,“作为采风团考察、创作的一个旁观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艺术家们真正贯彻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其其格说,通过国内顶级艺术家的眼光和笔触来观察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且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角度,这十分难得。锡林郭勒是我国的边境地区,光边境线就有1098公里,全国政协宣传这个地方的发展变化,对于兴边富民、国家稳定乃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都具有现实意义。

“这不仅是一次采风作画,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考察,是一场与地方的生动交流和联谊。”其其格表示。

■相关链接

书画室采风考察团主要人员名单

带队

马飚:全国政协副主席

组长

覃志刚: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徐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成员

吴为山: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范迪安: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唐勇力: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许钦松: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

尼玛泽仁: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顾问

孔维克: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刘万鸣: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洪光:全国政协办公厅联络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