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聚焦少数民族低收入村(户)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18-09-17 08:50:0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刘彤 | 责任编辑: 王静

北京市政协近日围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少数民族低收入村(户)帮扶”召开协商恳谈会。

北京市共有123个民族村,其中民族乡村低收入农户总数约3100户6400人。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不能让这些人掉队,“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与会委员们的共识。

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和河西村是两个少数民族低收入村。北京市密云区政协主席王稳东说,这些地方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今年密云区政协将美丽乡村建设列为年度议政性常委会议议题。结合调研,我们认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深入研究民族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在规划编制中明确民族村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并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王稳东说,民族村的规划编制也注重体现民族特色,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重点对民族饮食、宗教、文化、教育、养老等特色生产生活需求深入研究、合理布局。

在怀柔工作多年的萧有茂委员对此持同样观点。“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促进产业兴旺。留得住乡情、记住乡愁,这个情和愁就是让村容村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质的跨越。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而美丽则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要大力治理乡村环境,除房屋改造硬环境外,注重治理卫生垃圾软环境。”萧有茂建议,要让传统的农村农业与都市农业相融合,实现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各自的优势互补。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班班多杰是一位藏族同胞。他说,乡情和乡愁的基础就是记住自己民族的历史,从自己民族的历史中去寻根。“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都是有具体事例的。建议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考察,记录下村史,还要抓住旅游产业的机遇,多样化打造民族村特色。”

听了班班多杰的话,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副主席张兆旗也动情地表示,众多民族乡村是北京市的一道靓丽特色。作为一位回族同胞,他认为如今的少数民族村遇到了发展新机遇。“民族特色是最大的含金量。要把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当地产业发展的政策统筹起来,让更多的政策红利惠及低收入农户。此外建议统筹社会资源,让投资机构、社团组织、文创公司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挖掘少数民族村的产业潜力,提高含金量。”

在召开恳谈会前,北京市政协民宗委已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民盟北京市委成员赴怀柔与密云两区的低收入民族村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市农委和市民委交换意见,在听取当地干部群众以及委员、盟员的意见建议基础之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少数民族低收入村(户)帮扶的意见建议》。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表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要结合首都发展特点,对接城乡优质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要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让农民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要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要选好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