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专题考察“边疆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发布时间: 2018-09-17 08:45:4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廉维亮 | 责任编辑: 王静

“阿朗赫赫尼那,阿朗赫赫尼那,阿朗赫赫尼那赫赫雷赫赫尼那,给根……”

一首《乌苏里船歌》把远在祖国最东北角的赫哲族从鲜有知晓,唱到基本家喻户晓。9月上旬,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考察团来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考察时,16名上至六旬老妪下至六岁儿童的赫哲族群众用民族语言共同唱起了这首歌的原始版本——民间小调《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熟悉的旋律曲调,陌生的歌词语句,让考察团的每一位委员都听得如痴如醉,一起和着悠扬的旋律唱了起来。

这一曲大合唱,考察团就见到了接近千分之三的赫哲族群众。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总人口数为5354人。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首歌曲耳熟能详,歌词里描绘的赫哲族千网渔获的美好情景,就是大家对乌苏里江流域,对这个人口极少民族的初步印象。”第一次来到赫哲人的家乡,委员们感受到了边疆人民的淳朴友善,歌声传递出的民族风情和幸福满怀,让这个边疆小镇充满了魅力和文化气息。

除了重温悠扬的船歌,委员们还第一次了解到了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伊玛堪,这种无乐器伴奏口述的说唱形式,对于没有民族文字的赫哲族而言十分重要,千百年来这个人口极少民族的语言、信仰、民俗和生活习惯大多靠此世代相传。

乡亲们表演节目的伊玛堪传习所,是赫哲族村民传承学习伊玛堪及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场所。时光向前追溯两年零三个月,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了解伊玛堪以及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并同学员一起演唱了《乌苏里船歌》。

“我们当时表演了伊玛堪片段,得到了总书记的赞扬,大家深受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描述。”曾经与习总书记共唱船歌的一位赫哲族老人向考察团讲起当时的场景兴奋不已。

村里的干部介绍,如今伊玛堪传习所声名大振,自发参加伊玛堪学习的学员人数激增,村民们愈发积极踊跃地参加传习所的学习。传习所也成为了八岔村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游客参观络绎不绝,不到200平方米的两间小房间,已经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2万人。

“赫哲族人数虽少,却是民族大花园里一朵独特的花朵,按照习总书记的嘱托,传承保护好民族文化,对于夯实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李卫常委说。当地的干部群众也向考察团提出请求,希望全国政协能够帮助协调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共同把“赫哲故里”的民俗文化品牌打响。

“现在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乡亲们从事渔业生产的多,还是耕种土地的多?”揭新民委员关切地询问村里的经济发展情况。“现在村里有三大支柱产业——有机农产品绿色种植业、生态环保水产养殖业和赫哲风情民俗旅游业。在这三大产业的共同推动下,全村198户500多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

“船歌里唱的‘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的传统渔业捕捞还有吗?”黄廉熙委员问。“尽管已经不是赫哲人的主要生产方式,但是咱们的手艺还没丢,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母亲河乌苏里江,保护宝贵的渔业资源,如今更多地发展了淡水养殖业。”

告别八岔村的时刻到了,委员们依依不舍,大家排着队与身着民族服饰的赫哲乡亲合影留念,几位小朋友也活泼地走到委员们身边,用赫哲语道上告别,再次唱起熟悉的歌曲“赫哲人走上幸福路,美好的日子万万年……”。

站在孩子们中间,宇如聪常委代表考察团勉励大家:“希望你们在幸福的环境里好好学习,既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学习好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将来成为建设伟大祖国、传播赫哲文化的栋梁之才,让家乡的面貌越来越美,把优美的船歌一代代传唱下去,越传越广、越唱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