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打赢精准健康脱贫攻坚战”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综述

发布时间: 2018-09-09 09:4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是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翻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的目标,我国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成效可喜。然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许多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政策保障覆盖面不广、基层医疗机构缺医少药、群众健康意识淡薄等,是导致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症结所在。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做好这项健康扶贫惠民工程,就得下更大力气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全国两会上,农工党中央和凌锋等部分委员提交了20件关于打赢精准健康脱贫攻坚战的提案,经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研究被确定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题目。8月23日至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赴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围绕“打赢精准健康脱贫攻坚战”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调研组先后赴两省区内多个县、区、乡镇和村实地调研,考察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健康扶贫信息和大数据平台、残疾人康复中心、健康村镇和健康社区建设、农村饮水工程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等,走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与当地干部群众展开深入交流。

这是一次扎实深入的调研,张庆黎带着委员们仔细看、仔细听、仔细问,掌握了很多一手资料。一路走来,大家努力为健康扶贫探索出路和办法,也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落实中央政策

“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吊高胃口”

清澈的河水从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穿流而过,风光秀美的曹家畈村就坐落在河畔。

阮建平一家四口是曹家畈村远近皆知的贫困户。多年前,妻子和阮建平离婚了,家里老父亲患病需要长期治疗,膝下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日子一度很艰难。

不过,这两年,阮家的日子好起来了。8月24日下午,张庆黎和调研组委员们坐在阮家宽敞的堂屋内,和他拉起了家常。

“去年我爸住了两次院,总共5万多块钱医疗费,自己只掏了几千块。”阮建平告诉调研组。

在阮家墙上,贴着当地扶贫工作队发的慢性病救助“明白卡”,上面详细列出了阮家享受的各项扶贫政策,包括医疗救助、旧房改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各项资金。调研组了解到,红安县已将36个慢性病种纳入门诊医疗费用报销费用,其中就包括阮建平父亲得的糖尿病伴并发症。

24日,在红安县人民医院,调研组亲眼见证了当地健康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贫困户来看病都是先诊疗、后付费,医院开通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兜底等政策在这里无缝对接。贫困群众住院实际报销比例90%,个人住院自付费用一年累计不超过5000元,而且,五保户、精神疾病患者还能实行100%报费。”医院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说。

在医院的大厅,调研组碰上了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65岁“五保户”阮景义,阮景义将住院收据展示给调研组,上面显示,此次住院费用总计6447元,除去医保和救助的部分,个人自付费用为零。“现在的政策太好了!”阮景义乐开了花。

政府兜底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的负担,然而,作为贫困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

几年前,红安县在工作中发现,因病致贫贫困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69.6%。为此,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方案,将贫困人口个人年自付医疗费用的上限定在5000元,超出部分由政府和保险机构兜底。在启动初期,初步测算一年大约需要财政拿出5000万元,最后压到了3600万元。

曾有人对数字发出质疑:这样会不会“兜不住”?其实,这是当地人社局、卫计局经过研究反复测算出来的结果,既可降低贫困群众医疗负担,也不至于引起社保穿底。实施几年来,全县贫困人口人均住院自付费用从2704.58元下降到392.18元,降幅达81.49%。

和刚刚“摘帽”的红安县一样,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同心县也是贫困县。现在,全县健全综合医疗保障体系,除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财政兜底政策之外,建档立卡贫困户还可享受大病保险财政补助、扶贫保、民政救助等政策。

26日,在同心县人民医院调研时,医院负责人告诉调研组,“贫困患者年度内在医院自付费用5000元封顶,自付比例不超过10%,剩余部分由健康扶贫基金再报销70%。”

家住同心县王团镇罗家河湾村的余占义老两口是贫困户,余占义患有肝硬化、肝性脑病,今年先后两次在同心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医疗费用近8000元,个人花费只有200多元。“没想到几百块钱就能把病看了!”26日下午,调研组走进余家,余占义脸上洋溢着笑容。

现在,湖北省实行“四位一体”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分类救治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看得好病”,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施策实施“六个一”工程(明确一所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一份服务协议书,制定一张健康卡,建立一个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查体,组织一次健康会诊),全力抓好分类治疗,两省区都在加强相关保障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在调研组看来,完善健康扶贫托底保障体系,是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除了政府兜底,委员们还建议探索多元化投入,包括完善商业补充保险等政策,加强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并以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把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土地利用起来,获得补助收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健康扶贫社会公益基金会。“社会力量更多参与,可减缓政府财政兜底压力。”方来英委员说。对此,王大明委员还建议鼓励社会力量、慈善组织在乡镇建立救助院和托老院,安置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人口和老年贫困人口。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表示,落实中央相关政策“既不能打折扣,又不能吊高胃口,要确保‘靶心不变’。”“健康扶贫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可持续。”王海京委员说,应注重托底保障制度的长期性。马建中委员认为,防止财政资金的过度使用,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报销制度,“现在住院可以报销,门诊却报的很少,如果引导慢性病在门诊治疗会大大节约医保费用。”此外,马建中还建议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扶贫中的作用。参加调研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副司长刘魁建议,在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针对贫困群众的医保托底制度,在保障水平设计上尽可能保障公平。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如果说医疗服务是保护人民健康的一张“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就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健康扶贫,关键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导致很多贫困地区看病难、就诊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调研组一路在思考的问题。

25日,调研组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卫生院,在一间远程诊疗室,一位老乡正通过电脑系统等待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为他做远程诊疗。一会儿工夫,电脑里传来大夫的声音,“看你的检查报告单,问题不大,一会儿给你开一些降血压的药。”

为了让村里的老百姓就地看上好医生,卫生院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协作办医模式。调研组了解到,市医院专家要对卫生院职工进行培训,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升其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置和急诊急救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卫生院统一指导下,各村家庭医生团队与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开展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

“农村慢性病的发病率之高已经超乎我们预料。”田惠光常委感叹说。无疑,在慢性病防治上,家庭医生签约能起到重要作用。

8月26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罗家河湾村卫生室,调研组见到了村医马玉花,她已在基层服务超过20年,并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来,马玉花承担着全村2000多村民小病诊治、计划免疫、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繁杂的医疗服务工作。在宁夏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之后,她也成为当地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成员。

“我们和镇上的卫生院是联网的,村民可远程实时报销医保门诊费用。”马玉花告诉调研组。在马玉花的电脑里,存着2000多名村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如今,她儿媳也在村卫生室工作,两个人一起担起了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调研组在两省区都看到了成功案例。

家住红安县杏花乡长兴村的耿协青一家三口是贫困户,耿协青媳妇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24日下午,当调研组来到耿协青家,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系牌”。耿协青说,家庭医生每隔两三天就要上门一趟,给他媳妇测血压、观察病情,“自从有了医生照顾,媳妇身体就没再出过大毛病。”

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方面,两省区正不遗余力。调研组了解到,湖北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坚持人才培养优先,强化政策项目支撑,宁夏回族自治区初步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设,效果明显。

让患者看得起病,还要看得好病,归根结底得靠人。“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造血’能力。”凌锋委员说。在田惠光常委看来,解决基层人才问题,需要推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并建立适合基层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制度。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陈因还建议把健康扶贫方面的医疗设备采购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产医疗设备采购的联席会议机制。

调研组认为,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继续推进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提质达标工程,采取医共体或医联体等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主动开展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结合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研究适当调整基层医保额度和基层用药目录等。同时,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开展对口合作,投入更多资金鼓励并留住优秀人才在贫困地区服务。

■讲清楚“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为期六天的调研中,委员们的心每一天都是充盈的,充盈着欣慰,也充盈着感动。

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着一个个名字和金额,“某某,困难户,500元;某某某,低保户,1000元……”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大坝镇政府的办事大厅。8月27日,调研组来到这里,看到了“困有所助”的生动实践。去年,青铜峡市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对患大病支出较大的家庭,在实施一系列保险保障后还给予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

“这是什么颜色?”27日,调研组走进吴忠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一间教室时,一位工作人员正拿着一本水果图集教一个脑瘫孩子认图。这个康复中心是隶属于吴忠市残联的公益福利机构,承担着0至6岁孩子抢救性康复项目,以脑瘫、智力障碍和孤独症为主,近六年来,有数百名儿童在这里得到康复训练,其中一部分成功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在青铜峡市叶盛镇地三村,政府将市场化的环卫服务引入农村,让环境变得整洁干净;在瞿靖镇毛桥村,建起了和城里一样的饮水站,水量少、水压小、水质浑浊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路走来,调研组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扶贫案例,点点滴滴的关爱,如春风化雨,让贫困群众的健康有了依托。

调研组认为,在健康扶贫过程中,要有效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健康扶贫工作成效,讲清楚“惠在何处,惠从何来”,使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

疾病的治疗很重要,预防也同样重要。“我发现基层群众对一些慢性病很茫然,要进一步做好医学知识普及。”陈双委员说。对此,调研组认为,应该将健康促进工作列入对贫困地区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扎实推进乡镇和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配备有健身器材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同时,注重提高出生缺陷筛查的能力和水平,打造生态农业和健康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增收途径和健康观念。大家希望从源头上做好贫困群众的疾病防控,让“健康”为“小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