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政协委员前往部分农村调研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 2018-08-22 11: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万家阳 张正朋 | 责任编辑: 张正朋

中国网讯 (记者万家阳 张正朋)近日,安徽省蚌埠市政协政协委员通过对部分乡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治理现状进行调研时发现,农村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虽然初见成效,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表现为垃圾数量增长迅猛,垃圾源头减量迫在眉睫。一个千人左右的村庄,每月产生垃圾近百吨,从统计数字显示,每年还会成倍增长,现有的填埋场将很快饱和,所以源头减量已是迫在眉睫。垃圾缺少分类处理,垃圾处理模式不尽合理。乡村垃圾跟城市生活垃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厨余垃圾,废塑料、纸盒、废金属、建筑垃圾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垃圾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消毒剂等包装袋以及大量废弃的塑料薄膜等,其中有部分还有毒性残留,有的还具有挥发性等,但乡村的垃圾分类基本是空白,多种垃圾混合起来,处理难度加大。“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垃圾处理模式实际操作难度大,农村垃圾的地域分散、单位垃圾量小、季节性强、垃圾种类复杂,不少边远乡村难以覆盖,终端的填埋方式不适合部分有毒有害垃圾。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工作进展缓慢。

     蚌埠市在垃圾资源再利用方面虽有一些做法和提法,但操作起来不够完善,不是投入大就是技术不成熟。无论是堆肥、发电,还是沼气利用等,效果都不甚理想。垃圾处理经费不足,村与村之间环境出现严重不平衡。乡村垃圾分散,日常处理成本高,设施设备新建和维修资金缺乏。美好乡村示范村,其所需经费是“多方筹措”而来,其中一部分是从涉农项目资金切块过来的,凡是农村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治理完善的行政村,几乎完全受益于《美好乡村示范村项目》,所需资金几乎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解决,而相邻的非示范村,垃圾围村依旧,形成强烈反差。如何化解这难题呢?政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推动源头减量。

     远期,要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根本解决有机垃圾处理难题;近期,鼓励生产资料生产销售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和外包装;引导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再利用。引导垃圾分类,推广农户一次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模式,相比城市,乡村这块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细,垃圾箱要注明垃圾的具体名称或者配合图示,方便村民识别。将乡村环境整治与涉农项目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涉农资金,尤其是中央财政预算项目,是实行严格专款专用的,硬性整合不是长久之计,有些相关项目是可以与垃圾处理有机结合的,比如,畜牧部门的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项目,每个县、每个企业都在搞,其特点是处理能力强、闲置期长,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有机垃圾处理的补充;创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

     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通过委托经营,引入有堆肥技术和垃圾处理优势的专业公司,通过有机垃圾置换,满足企业原料供给,从而通过市场行为,降低政府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补贴,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满足更多的环境治理需求;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广泛开展环境卫生保护法律和科普宣传,强化“自己产生垃圾自己收集”的观念,增强群众在垃圾处理、环境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意识;精准规划。要根据一个镇、一个村的产业特点、居民人口、经济社会发挥水平等要素制定精准的垃圾处理规划,规划要详尽、要有前瞻性。缩小地区之间治理水平的差距。美好乡村示范项目可以持续,但一定要兼顾非示范村。各县应按照普惠原则,整体推进所有行政村的环保基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如村中道路、下水通道、垃圾收集和中转设施等,有了硬件保障,环境治理才有希望;建立长效资金保障。资金问题是核心问题,对于乡村垃圾治理来说,政府要按一个最低占比投入农村环境治理资金,该资金不仅包括基础设施,还要涵盖维护和运转。(万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