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新风尚在祖国大地催芳吐翠

发布时间: 2018-08-08 09:01:2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泳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原标题:让志愿服务新风尚在祖国大地催芳吐翠

——全国政协社法委“健全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调研综述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去服务。

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他们的事业从纯粹的民间行为,到部门推动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并主要表现在国家“新元素”、国内“凝聚力”、国际“软实力”方面。

他们的队伍仍在壮大,但征途荆棘丛生,羁绊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全国注册志愿者总人数已超过9000万,志愿服务组织46万多个,覆盖各类志愿者超过1.3亿人。但是,总体而言,缺乏专业协调、缺乏专业技能仍然是制约他们服务水平提升、效果提高的关键要素。

2017年底,为了规范和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志愿服务组织标准化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国务院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有关志愿者服务事业的法律法规从原来的滞后转为超前引领。

为了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7月16日至18日,26日至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就“健全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分别在重庆、黑龙江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针对积极探索实践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及社团组织进行交流探讨,既发现了好的经验做法,也发现不少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社会参与

志愿服务组织3.4万个,实名注册志愿者526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5.5%,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注册志愿者比例达到13%的目标。7月17日,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鸣向调研组介绍志愿服务事业成绩时,逐字逐句读出数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重庆,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在社区建设、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援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委员们也看到了各地志愿服务事业存在活动不够规范、形式内容单一、活动主体狭窄等问题。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理念更新‘慢半拍’的现实问题。”26日,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告诉调研组,有些地方和部门志愿服务开展局限于“送东西、清卫生、搞演出”等老三样,与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现实差距,活动走过场,群众不买账。

委员们认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调研主题,是“小冷门、大文章,小切口、大民生”,全社会要对参与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委员们同样表示,随着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需求分化和志愿服务组织类型的不断丰富,我国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也日渐分众化、专业化。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志愿服务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视其为对全社会有需要的人群都大有裨益的系统工程。从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发展理念的高度去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让需求者有所得,付出者有所获。

“大部分群众对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概念、意义、目的等缺乏认识和理解。”这是调研组一行走访交流后成员们心中形成的共识。由此可见,相对于国家经济等热点话题而言,志愿服务事业虽然是“小冷门”,但绝不是小问题。

调研是摸底之行、体验之行,更是思考之行。每一位委员都深入一线实地察看,设身处地从志愿者的角度和立场换位思考,从受助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亲身体验、感同身受。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委员们感受到了全国检察系统具有广泛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莎姐”的魅力。他们了解到,面向涉罪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未成年受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未成年子女、中小学生五类人群,持续开展挽救帮扶、法治宣讲和犯罪预防等志愿服务工作。

10多年来,“莎姐”触角逐渐由检察系统向社区、校园延伸,先后打造法律志愿服务平台2个莎姐”校园法律社团9个、“莎姐”社区工作室13个;形成了包括检察官在内的155人法律志愿服务团队,对387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教,使64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到课堂和社会,帮助64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阴霾。大渡口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10年间下降92.8%。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委员们看到75岁的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一样每天早八点晚五点上下班,所不同的是,后者每个月有3200元的工资,而他分文不取,纯粹做义工。一次次的体验,一遍遍的追问,委员们细致调研走访,以及对志愿服务知识的专业提问,也让大家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提出的意见更加具体。

■党员带头,制度保障

志愿服务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是几次热闹的活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持久的全民参与。

调研组了解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2003年通过了《志愿服务条例》,是全国最早为志愿服务立法的城市,并且在全国率先运行了“智慧志愿”的志愿者服务支持平台,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但是,总的来看仍然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以开展运动式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志愿者服务。在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看来,如何实现真正常态化,以救助对象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整合民间公益组织包括宗教机构的力量,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全国政协常委房建国认为:“一旦有制度作保障,服务下沉到基层,再加上有党员干部带头,就可以形成全民参与、人人争当志愿者的壮观景象。”

党员干部带头,这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鲜明特点。在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和文明办号召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带头参与身边的志愿服务活动,就近就便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注册成为志愿者。黑龙江省社区志愿者信息与民政部志愿者服务系统完成对接,并依托行政、企事业单位、地区组建区域志愿者服务组织,并以行政区为单位建立了专项组织,由各个系统的党员青年带头组建7万多个专项志愿服务组织,真正促进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就要让志愿服务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在哈尔滨市,调研组与黑龙江电力(李庆长)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交流期间发现,围绕居民最实际的生活需求,这个成立于2001年的志愿服务队设计水电气代缴、孤寡老人、家电维修等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惠及每个有需求的家庭。

目前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哈尔滨供电公司供电区域内的所有城乡。

“从最初一个承诺的恪守演变为一个品牌的诞生;从一个帮危助困的设想到发展成为系统规范的服务体制。

17年间,服务队发展至今已经历任三任队长,队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而631名志愿者“真诚服务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始终没有变。截至目前,服务队共为群众提供服务14556次,受益人达到375203人次,电话接听率、现场满意率均为100%。“共产党员服务队用真诚的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深刻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了百姓的信赖。”27日,全国政协委员黄宝荣参观黑龙江电力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成长历程后,不由发出感叹。

调研组了解到,黑龙江省也已形成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具体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

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与平安养老保险达成战略协议,为达到一定服务时间的志愿者提供15万~300万元的意外险,并将保险进一步扩大到亡故、伤残和医疗领域。

“全省形成了志愿者受尊重、志愿者服务受尊重的良好氛围。”张效廉说。

不过,张效廉也向调研组坦陈,尽管黑龙江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一些工作机制走在全国前列,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志愿服务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备,有些制度建立起来了,但不够健全。

“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志愿者文化和公益精神。”全国政协委员陈远飞认为,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增加学分制等方式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行为习惯,把志愿者文化、公益精神传播出去,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社会共享的文明生态。

座谈会上,多位委员也提到,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按照不同志愿者群体,制定各类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的创造力和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完善志愿者激励评价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李庆忠认为,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制度机制保障,是当下保护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当务之急。

■服务专业化,离不开人才培养

中共宣传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中央《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在调研期间指出,志愿服务工作应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组织活动,逐步实现由青年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由松散化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转变,由集中性活动向常态化活动的转变。

对于目前而言,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的基础。委员在重庆、黑龙江调研期间看到,多地政府社团管理部门针对志愿服务事业缺帅才、缺乏精英、缺乏骨干实际,从政府层面完善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帮助公益组织建立了志愿者培训基地。

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了服务工作的质量。委员在调研期间了解到,多数志愿者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队伍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出现未培训上岗现象突出。有的志愿者仅仅会咨询路向坐标、清洁卫生等简单服务,而涉及救援、医卫、心理咨询等含金量较高的专业服务,少之又少。

“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熟悉组织管理、业务知识专业化志愿者,打造一批熟悉服务知识、长期参加活动的骨干队伍。”朱永新表示,政府部门应帮促发展专业化的民间社团组织,鼓励和吸纳各界精英参与其中,帮助民间志愿组织有序发展。

调研走访,加之与许多志愿者多次交流,让朱永新为许多志愿者团队和个人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但他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避免志愿服务的“运动化”“形式化”“行政化”,在全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支持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做志愿服务,满足基层群众的不同服务需求,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理念、方法等方面全面思考与改进。

调研期间,委员们了解到,志愿服务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城市开展常态化服务相对便利,在农村开展服务存在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服务成本高等制约因素。加上农村志愿人数偏少,难于形成规模,遑论专业化。

委员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与志愿者服务结构单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委员们建议,应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精髓,对志愿服务事业进行供给侧改革。

“从当前来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也是当前之需。”黑龙江文明办负责人说。

不过,由于认识理念的不足,一些地方志愿者社团组织的发展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尤其是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期,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一定要转变对购买社会服务的认识。

按照《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但委员在调研期间了解到,包括重庆、黑龙江在内,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其购买服务、开拓创新意识也不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全省志愿服务经费供给乏力的问题相当普遍,大部分地方志愿服务工作没有专项经费,活动开展、表彰奖励、宣传典型等受到较大制约。”张效廉告诉调研组。

委员们认为,在政府加大购买力度的同时,也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基金会方式支持社团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全国政协福利保障界委员,李庆忠感触良多,他特别希望,除了残联以外,能够进一步发挥其他公益机构、慈善组织参与购买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委员们纷纷呼吁,要积极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把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志愿服务新风尚在祖国大地异彩纷呈,催芳吐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