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开创新局立潮头?

发布时间: 2018-07-04 09:12 | 来源: 南方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静

编者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谋划、拍板决策、见证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

去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习近平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如今一周年过去,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大湾区建设需要突破哪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

继去年底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深调研之世界三大湾区篇”之后,今年以来,南方日报联合南方网、“南方+”客户端,走访香港、澳门等地,聚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问题,收集超过150位全国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含港澳籍)的意见建议,与20多名粤港澳商界知名人士深入交谈,推出这组“粤港澳大湾区深调研之港澳篇”,敬请关注。

这几日,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锣鼓喧天,“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家园主题展览、龙狮汇演嘉年华”活动正在这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两条大金龙和400只舞龙来回巡游,热闹非凡。200多项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1周年的活动,预计吸引逾50万人参与。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在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达10万亿元的庞大体量,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独有的需要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张学修喜欢用“一二三三三”来概括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一独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带来机遇与多样化,可以让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得“要素自由流动”这一其他湾区的常态化特征,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依托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三地一道,能否以“二次创业“的智慧和勇气,再创一次“奇迹”?

创新的前提是产业链物流链价值链全方位融合

盛夏的阳光洒在灰白色的地面上,勾勒出各种光影。在联结内地与澳门的珠海拱北口岸,潮水般的客流不断涌入出入境大厅。

作为全国最大的旅检口岸,拱北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达35万人次,高峰期达40余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人口在流动。

统计数据显示,内地赴港、赴澳旅客人数从2003年的850万人次、510万人次,分别攀升至2017年的4444万人次、2219万人次,部分出入境口岸设计日通关能力已远低于实际通关需求。

“按传统的出入境管理程序,进出香港两道关口、进出内地两道关口,加起来就是四道关。”张学修说,香港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已超6000万人次,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内将突破1亿人次。“传统通关模式和查验技术如若再不改进,完全无法适应当前趋势。”

张学修认为,解决物流问题,提高货物通关的便利性是关键。“一个是税制问题,另一个是检验检测标准,如果这两方面问题能解决,必然会为大湾区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近年来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是个很好的开始。”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吴宏斌谈到资金流的问题时说,希望跨境资金流通可以更加开放和便利。

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看来,无论是人流、物流还是资金流、信息流,其背后是产业链、物流链、价值链的全方位融合。“如果信息流不通,创新就无从谈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又谈何实现?”

大湾区的建设需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蔡冠深联合香港、广东、澳门的近120名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个联合提案,建言由中央政府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委员会”。

今年5月4日,由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担任主席的“与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已易名为“推进大湾区建设及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负责督导及统筹香港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相关事宜。张建宗透露,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将尽快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统筹落实相关工作。

今年初,广东省也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机制创新专项小组,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建立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贸易通关、营商和生活环境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

“现代服务业是香港的优势,香港机场管理、酒店管理、精算师等中介服务水平居世界前列。”蔡冠深认为,要做好与香港专业服务业的对接,迅速向全国辐射。2017年粤港服务进出口5666.89亿元,比增32.12%,占全省比重达46.62%;粤澳服务进出口358.78亿元,比增19.9%。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丽新集团主席林建岳表示,珠三角已发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大湾区要从更高起点、更高质量出发,发挥三地的互补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创新科技产业链;同时,在现代服务业上展开深度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现代服务业基地。

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需要我我需要你”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一些变化已在悄然发生。

今年4月1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始试运行。

记者于试运行前夕进入香港西九龙站采访,看到车站已基本竣工,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

6月14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条例草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西九龙站将实施“一地两检”的通关程序,这意味着乘客可在西九龙站站内一次性地完成清关、出入境及检验检疫的手续,从香港通过高铁一站直达内地18个站点。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主席马时亨日前公开表示,对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今年第三季度通车有信心。他强调道,香港段的26公里将连接总长超过25000公里的国家高铁铁路网,有助于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位于香港新界大屿山的赤黯角,3/4面积由填海而成的香港国际机场,已连续9年登上“世界十佳机场”榜首。2017年香港机场旅客吞吐量是7290万人次,其中从珠三角经各口岸来往香港机场的年旅客量超过1405万人次,占香港机场旅客吞吐量的19.3%。

“香港机场近几年中转旅客数不断跃升,这与香港机场背靠珠三角巨大市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密不可分。”香港机场管理局机场业界协作总经理马耀文说。

港澳珠大桥开通在即。今年4月港珠澳大桥顺利完成收费系统联调检测,这表明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将历史性地实现粤、港、澳三地不停车收费系统的互联互通。珠海和澳门也将在珠澳口岸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模式。

“过去的粤港澳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阶段要做的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大家实现错位发展。”张学修说,而这需要的是更顶层的设计、更整体和全局的考虑,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