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持续多年的小水电开发,其弊端正在持续凸显。
日前,审计署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统计结果》(下称《统计结果》),这是审计署第一次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审计。
这份《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底,10个省累计建成小水电2.41万座,最小间隔仅100米,开发强度较大。其中,8个省有930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6个省在自然保护区划定后建设78座小水电。
随后,央视在题为《小水电影响大生态》的报道中指出,小水电的过度开发,导致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超过1017公里。
如此看来,对各地小水电的无序开发叫停,抑制地方政府利用水电开发获取经济利益的冲动,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
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水力发电,看上去既经济又环保,相较火力发电,水电站无疑更受人们的欢迎。
但截断原有的河道,筑起高高的堤坝,对于一条河流及其周遭的生态环境来说,并非毫无影响,尤其是那些无序开发的小水电站,其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
建设一个小水电站,除了厂房之外,需要在河流有落差的地方建立水坝,蓄水、放水,利用水位差产生的强大水流进行发电。而建立一个小水坝,首先需要“清库”,就是把水坝蓄水库里的植物砍伐、清除。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河流是一条生命共同体,水体、生活的鱼类、人类都是密切相关的,整个把河流切成若干段落,水生物的洄游路径会被阻拦。另外河流本身不光是生物,还有很多生态特性,其实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但是长时间来看,密集建设的小水电站,阻断的绝不仅仅是河流的流动,河里的整体生态链,乃至周边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重大破坏。多年来小水电无序开发,原本水资源丰富的云南,现如今已经出现了河流断流的情况。
比如,南广河是云南境内,长江的一条支流。这条河上50公里的距离内,就有30多座小水电站,其中13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河道断流。断流时间长达40天,最长的断流长度达到3000米。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处长罗涛坦言,当前小水电开发的强度过大,其无序开发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的监管还不够到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多地政协委员呼吁对小水电进行绿色改造
当然,面对小水电的无序开发问题,各地政协委员也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并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钟攸平在对长江经济带进行调研后,就明确对外表示,水电站将优质干净的水电能源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举,令人高兴,“但是,我也看到,长江支流的水电站建设密度很大,对环境、地质、人文也产生较多影响。”
广东省共有小水电站9834宗,规模居全国首位,但由于早期设计原因,不少并未考虑最小泄洪量等,从而带来下游河流干涸等生态负面影响。在经过认真调研后,今年1月,民进广东省委向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对我省小水电实施绿色环保改造的建议》。
民进广东省委建议,应当修订《广东省小水电管理办法》,根据水利部对于小水电绿色环保运行的相关要求增加我省小水电绿色环保运行的规范,只有达到绿色环保运行要求的,才能以最低上网保护价收购所发电力。制定我省《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出台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的计算、设计和监管办法,组织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活动。
同时,对老旧电站按照绿色小水电标准进行升级改造,改善中小河流的生态环境。运用流域水文测报信息和水情预报成果,引导建立流域梯级协作机制,鼓励下游与上游通过联合经营、统一调度,统筹各梯级水电站的发电、防洪、供水、灌溉功能。
同样是在2018年1月,在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四川省政协委员彭学松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议,四川省应当政府制定一个水电管理办法,把经济发展就业富民和生态环保美丽中国结合起来。
彭学松指出,四川的水电资源比较富裕,过去四川水电的开发速度比较迅速,全省大约有4000多个水电厂。现在的发展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因此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水电管理办法来规范。应该把全省的小水电站都统一进行评估。比如说通过评估,有些电站不达标,该拆除就要拆除,该限制就要进行限制。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对于小水电的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年6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无序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规定自5月23日起至12月底,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原则上暂停受理新建、扩建小水电项目环评文件。
小水电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为当地的经济生活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过贡献,但凡事过犹不及,各地政府一味的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乱批乱建小水电,罔顾长远的生态效益,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整治小水电,既需要中央做好顶层设计,又需要地方政府切实增强生态意识,严控小水电数量的同时,对既有水电站进一步加强绿色改造。
来源:央视网、南方日报、四川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