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5-15 08:3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崔吕萍 | 责任编辑: 王静

金融稳则实体经济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并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中央和地方齐抓共管。比如,地方做了哪些探索?有哪些值得警惕的风险苗头?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还应采取哪些举措?近期,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调研组带着一系列问题,分赴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台州市、杭州市,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市进行实地调研。此次调研的主题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局之年十大重点协商议题之一,调研为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做了前期摸底和探路。

天罗地网防风险

浙江,民间资本活跃地。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宁波综合治理中心、杭州的蚂蚁金服、白沙泉并购金融街区和浙商创投中心,并在各地多次召开政府部门和企业座谈会。

自2011年温州暴发民间借贷风波以来,浙江金融业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近年来,通过以上率下、模式创新,已基本扭转了全省不良贷款上升势头,金融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与此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类金融机构发展态势,浙江通过区域工商数据共享、组建线上线下风险“扫街”系统、政府出资与银企共同打造信用担保基金等做法得到了调研组的肯定,调研组成员认为,此举有助于焕发民营持牌金融机构活力,抑制非法集资风险蔓延,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担保圈风险需重视

山西,煤炭曾让很多企业富甲一方。调研组深入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煤炭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防控情况。近年来,随着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让许多原本与煤炭行业紧密合作的金融机构打起了退堂鼓。

规避风险,是金融业健康发展必须面临的命题。据山西省的同志向调研组反映,在全省不良贷款中,有一半以上是担保贷款,3户以上成员企业担保圈达到两千多个。这些企业集中在煤焦冶电化等传统行业,涉及贷款占到了全省企业贷款的约六成,不良贷款占全省的四成以上,呈现出总量较大、波及面广、行业分布集中、民营企业突出等特点。部分城市担保链呈高位运行,不良贷款增加较快。

担保链盘根错节,归根结底还是资金链过于脆弱。地方上的同志说,这几年,金融业对煤炭企业的限贷和惜贷政策,不仅推高了银行间市场对煤炭行业融资的利率水平,甚至这些企业发的债券在债券市场延期发行、提高利率都鲜有人问津。

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上的一些尝试获调研组点赞。比如山西省就由政府一把手牵头,让煤炭企业向投资者、银行亮明家底,增强资金对这类企业的信心。同时,在建立企业发行债券全程监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点企业债券兑付的最后保障机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增信措施。

共性问题要关注

调研组认为,地方对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点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一些地区金融发展的底子比较薄弱,积累还不够扎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信用风险依然较高、流动性风险增加等方面。与此同时,在经济提质换挡过程中,地方政府举债逻辑及其潜在风险应得到及时正确引导,在降杠杆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要练好平衡术。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交易所等类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调研组成员认为,其风险不可小觑,特别是涉“网”类金融机构对当地带来的原发性风险虽然较小,风险整体可控,但更为重要的工作,应放在防控外来风险侵扰方面,同时要做好类金融风险的评估工作。

调研组同时表示,对于“两链”(融资链、担保链)风险不可掉以轻心。比如目前浙江出险企业虽同比大幅减少,但绝对数依然处高位且比年初略呈反弹态势,平移贷款二次风险暴露仍在持续。同时,一些地区企业“过度投资”“过度授信”和“过度担保”等引发“两链”风险的根源性问题依然存在。而在山西,联盛集团债务风险、海鑫集团债务风险、中诚信托兑付风险曾是近年来该省发生的三起重大金融风险,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分析上述案件,推倒风险多米诺的关键也是联保带来的巨额债务。

调研组成员表示,在处置风险点时,应坚持头脑清醒和忧患意识,有效化解担保链、资金链风险,同时严防非法集资风险蔓延,妥善处理出清“僵尸企业”和降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关系,有效防控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