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社法委调研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

发布时间: 2018-05-14 08:5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泳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一人一板凳,一床一火塘。三餐一粥,一粥三日。这是全国政协调研组在云南省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走访贫困户时看到的情景。

5月8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就“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来到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调研时,兵分三组,分别走访贫困家庭。

调研组第一分组到达念昌组党支部书记介下记的木屋时,他正烧柴煮粥。

“致贫原因是什么?”

“人多,地少。”面对调研组的询问,介下记显得有些拘谨,但这并未影响他直言诉说村民长久贫困的原因。

“村里平地少,就靠这一亩地种玉米。”介下记说,在这个贫困发生率高达81.2%的村落里,低保和退耕还林补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土地少,发展困难也是金满村346户村民面临的共性难题。走访期间,泸水市洛本卓乡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李彬向记者提供一份资料显示,金满村位于洛本卓白族乡西面的高黎贡山半山腰,海拔在1200米之上,总耕地面积880亩,人均耕地0.6亩。

“全村90%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碎片化的耕地只能通过退耕还林,或者开发规模养殖业。”李彬介绍,但随着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村民脱贫的压力越发凸显。“退耕还林的政策补贴,逐次减少,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径只有依靠参与经济实体或者外出打工。”

调研组认为,对于这类有劳动力的困难家庭,政府应该通过对其技能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务工或就近务工,将其原有土地流转至农业合作社等措施进行帮扶。

让调研组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扶贫工作队的驻村施策,金满村开始发生变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介下记小学毕业的儿子外出打工,而他也尝试着转变思路,逐步走出贫窘之境。

“以前,我只懂得种玉米,扶贫工作队来后,教我们改种草果,挣的钱一下子多了。”向调研组介绍自己的脱贫思路时,介下记紧蹙的眉毛瞬间舒展开来:“我今年承包外出务工村民4亩地种草果,再过两年,一年下来就能赚七八万。”

脱贫,并不是只有眼前的事。作为村党员干部的介下记脑海里萦绕的始终是那些长久的致富经。“我现在考虑的是,怎样带动村民参加农业合作社,一起种草果、花椒和洋芋。”介下记向调研组坦陈,他会以行动告诉大家,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带领村民跟着党走,脱贫才有奔头。

“脱贫之后,更要感党恩,听党话。”介下记满怀感激地说。

2017年12月,泸水市政府在洛本卓乡巴尼小镇试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程,包括介下记在内的贫困户都搬进了新楼房,彻底告别冬冷夏热的黑木屋。

“搬下去怎么生活,稳得住是个问题,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泸水市政府负责人告诉调研组。

“要对贫困户精准识别,为贫困村、贫困户理思路、找出路。”8日下午,在实地察看洛本卓乡巴尼小镇安置点并慰问金满村建档立卡户后,调研组与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一起,商讨着如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调研组希望,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好脱贫攻坚的规划,建优建强基层党组织,传达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围绕增收、安居、素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施策,实现精准脱贫,早日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