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我不太相信机器人会把人类打翻

发布时间: 2018-05-12 09:3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刘昌

中国网成都5月12日讯(记者 秦金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霍金在生前曾经几度表达了他对“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却不这么看。

他在日前举行的欧美同学会首届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人工智能: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并在会后接受了记者采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摄影:秦金月)

首先,他回答了两个问题。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带来什么?——“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阿尔法狗和无人驾驶作为人工智能中的经典案例,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核心议题。第一是脑认知基础,第二是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第三是智能语言处理和理解,第四是知识工程,每个内容都有不到100次的表述。尤其是语言,中国的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学家在中文的处理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人工智能最大的外延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李德毅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奠基人阵容强大,尤其是华人和中华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这是中国人工智能能够崛起的重要理由。

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有哪些?

李德毅说:“人工智能以润物无声的柔软改变了整个世界”。那么,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有哪些?

从人工智能科学家的角度,李德毅阐述了他对制造业、教育、医学、金融四个行业的看法。

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制造业的下一个风口,机器换人势在必行。智能驾驶机器人一定会取代一部分司机。但是,无人驾驶取代司机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步步取代的。

在教育层面,李德毅认为教育不是在灌输知识,不是在评价知识点,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回到了最根本的问题,即教育的本源问题:到底是学知识,还是教育做人做自己?

他强烈呼吁,智能教育回归到本科,尤其重要的是延伸到高职,“将来那么多机器人为你服务,谁来维修机器人?高职很重要”。

对于医疗的影响,李德毅设想,病人首诊不需要找医生,找机器人,找专家系统,那么医生就没有那么忙了。第二步,通过医疗专家系统做一个机器人的诊断助理,结合大量病例样本,判断病人的疾病程度。第三步,个性化远程云服务。

人工智能实现医疗三级跳将会给老百姓带来最大的获得感。

具体到金融方面,李德毅说:“金融的天然生态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必将重塑金融,将来我们身边一定是无人职守的银行,金融欺诈发现机器人等等。

我们会被机器人打翻吗?2030年大畅想

李德毅设想,在2030年,全社会普及使用形形色色的服务机器人,如翻译、新闻报道、体育报道。航天员、助理、客服、交易员、会计、司机、驾驶、咨询等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平均每人拥有一台形态各异的服务机器人。

机器使得人类更强大,我们不再计较是拖拉机的力量大还是个人的力气大,我们现在不再计较围棋脑下得好还是围棋手下得好,一定会有很多岗位被智能机器人替代,但同时又会自然涌现出更多更新的工作,人类将更加尊严、更多优雅、更为智慧的生活。

李德毅说:“我不太相信机器人会把人类打翻,机器人一定会让人类自身更智能,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让我们迎来了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伴随着舞曲,人类始终是领舞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德毅表示:“直面解决现实问题,是人工智能的起点或落脚点。”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最缺什么?

李德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智能产业还在形成过程当中,尤其重要的是需要地方政府培育一个好的生态。”

很多地方为了吸引行业专家,开出高工资、学区房、落户口等诱人的条件,但李德毅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并不需要这些。

需要的是团队。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一定要下大力气集聚人才,而且要形成上下游体系。

李德毅认为,中国并不缺乏人才,但如何引导大家静下心来搞科研,学会“坐冷板凳”,不浮躁,才是更重要的。他建议,上海的一人一策值得地方政府借鉴。

他还鼓励民间资本要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

此外,李德毅接受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智能杠杆撬动,人工智能要跟着“一带一路”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