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手中这只调羹,可随意折叠、弯曲,设计很人性化,但这个调羹却揭示了我国养老辅助产品面临的短板——这类产品,我们现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生产。”4月4日下午,十二届浙江省政协举行的第一次民生协商论坛上,浙江省政协委员王轶磊特地带来的一只可变形的高科技进口调羹引发了养老辅助产业的发展之问。
今年开场的民生协商论坛是省政协2013年创设的民生论坛的升级版。民生协商论坛前身是十一届省政协创设的民生论坛,十二届省政协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席会议制定了民生协商论坛《工作规则》。第一次协商就将问题聚焦在养老这件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围绕“医养护结合加快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协商议政。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协商发言务实具体,省直部门回应真切,现场氛围坦诚活跃。
浙江一直将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并率先在全国提出“医养护结合”理念,全省养老服务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以往“医养结合”提法上提升为“医养护结合”。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分管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与委员现场交流互动。
论坛上,养老机构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委员关注。“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孙遥委员建议,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民办养老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对公平的待遇,在医保政策、政府补贴、医联体、社区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留出空间。
要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人”是关键要素。省政协委员欧剑了解到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他亲身经历亲戚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期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先后更换的4位护理人员。“待遇低,流失率高,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每周都要换,给身心疲惫的家属又增加了很多麻烦。”欧剑委员意识到,要推进医养护结合加快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护理员队伍的建设一定要重视起来。“当前,特别要重视对家政公司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浙江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保障部部长胡柯亦有同感。
服务质量如何建立统一评价标准,是委员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省政协委员、湖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吴巍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养老机构提供的医养护服务内容还比较简单,形式相对单一,不能真正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她建议要建立医养护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对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服务等级评定,根据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用户评价等情况,开展星级评定,将星级评定结果与运行经费拨付相结合,保障养老产业得到更加科学有序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本次民生协商论坛议政建言质量,浙江省政协事先专门组织部分委员,先后赴省直有关单位和市县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情况,认真分析问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论坛上,省政协社法委主任尚清结合前期专题调研作了重点发言。他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医养护结合的关键一环,有力倒逼护理服务、护理机构、护理队伍的快速发展。但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性很强,包括筹资和支付、机构和服务、评估和鉴定等,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省级层面要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边探索、边总结,既要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标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全覆盖进程,要督促确保今年全省实现试点全覆盖基础上,在本届政府内实现所有县(市、区)长期护理制度全覆盖,让更多家庭获益。”尚清委员表示。
与会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还建议,将社区作为医养护结合的主阵地,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机构对接;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和护理机构进入养老领域;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精准的医养护服务;加快建立医养护服务标准化体系,完善政策和机制;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的职业化护理队伍。
探讨问题平等交流,集思广益破解问题。委员们纷纷表示,首场民生协商论坛成为了助力民生问题科学决策的平台,助推民生决策部署落实的平台。
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民生协商论坛主持人省政协主席葛慧君说,要充分认识民生协商论坛是政协协商议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民生协商论坛的质量成效,深入调研做足功课,协商建言提升质量,发扬民主增进共识,跟踪问效促进落实,完善制度注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