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放下“官本位”尽职“官本分”

发布时间: 2018-04-12 08:5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杨朝明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心中有准绳,明白职责所在,就会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老百姓也会“不令而从”。这,也正是杨汉军受人尊敬的原因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湖北省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在从事组织工作的30余年中,杨汉军同志始终唯真唯实、不摆官架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带领百姓干事创业,用行动阐释了人民情怀和公仆本色,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人组成社会,自然需要服务者、管理者,从政为官应当受到尊重。但也不乏一些人以官为本、以当官为目的,在其位却懒政怠政,也就走向了反面。官本位风气的蔓延、泛滥,直接造成了特权思想、潜规则之类的问题,这又影响到了正常的管理,使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受到干扰,法治的作用不能发挥,进而造成官民之间的对立,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人们真诚地为杨汉军这样的好官点赞,就是因为在杨汉军身上,人们看到的是“官本分”,而非“官本位”。

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有两大根源。一是追求稳定的屈从心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受了太多苦难与变数,失去了传统思想根基和生活体系支撑的普通百姓,内心充满了对于变化的焦虑和恐惧。到体制中与“官”建立联系,成了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选择。部分机关存在的冗官冗员、吃空饷、人浮于事等现象,让固步自封的思想扎了根。二是道德滑坡造成的物欲横流。官员掌握权力、资源,在监督缺位的环境里,滥用的权力就可以变现为个人的真金白银,甚至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如果“当官”意味着捞得更多、享受得好,吸引的就可能是逐利之徒。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果,也正暴露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可见,官本位思想泛滥有直接的现实土壤。可是,在反思这一问题时,却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那就是归因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误读为“封建专制的灵魂”“维护封建等级的工具”,这恰是南辕北辙,也彰显了一些人需要经典来扫盲。

孔子有句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君、臣、父、子各尽职分,做好自己,强调的是各种人伦关系都不能偏重一侧,而是对等的、双向的。孔子“天下为公”的理想,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存在,希望人们有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尽责尽力。那么,为官从政更应当率先垂范。官员如果失去了民心,再怎么强调自己的本位也没有意义。而像杨汉军这样的官员,恰恰是做到了“官本分”,从而羸得了民心。

实际上,孔孟思想不仅与官本位没什么瓜葛,还提倡为政以德、实行仁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要做表率。在儒学的语境里,“君子”是有德与有位的统一体。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心中有准绳,明白职责所在,就会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老百姓也会“不令而从”。这,也正是杨汉军受人尊敬的原因。

人们期待,坚持改革方向,向深水区迈进,根除官本位思想滋生的土壤,加强和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与监察巡视成果。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干部的格局与境界,改革发展的最大动能在于官员自身的素养。领导干部应当自觉以传统文化浸润自己,自觉修己,全心全意勤政廉政,放下“官本位”,尽职“官本分”!(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