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界别委员与政府职能部门共话教育扶贫

发布时间: 2018-03-30 08:35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高新国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作为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渠道,教育扶贫之路如何走得更加顺畅?今年两会期间,部分民盟界别委员与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一起谈“教”论“育”。

避免“有校无生”的资源浪费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经费已不是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分布不平衡。”温思美委员第一个发言,强调教育经费存在城乡不平衡和东西部不平衡问题,影响县级以下义务教育水平,而中西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也不利于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此外,“现在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不高,中西部地区更低。”温思美说,这难以满足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

近几年,国家或社会组织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和解决中西部落后地区教育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可能面临资源闲置的尴尬。

王维平委员曾是山西某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他说,有次调研了解到,一所300多名学生的农村学校没有食堂,通过协调很快解决问题,但过几年再去,这里只剩下23名学生。“我感觉很痛心。”王维平形容当时的心情。

“2011年全市农村一年级新生4万多人,到2016年变成2万多人。”王维平说,没想到农村人口流失如此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可能会更大,王维平建议,对未来农村人口变化情况应提前预判,避免“有校无生”情况出现。

王维平委员所言引起赵振铣委员共鸣。他介绍,前几年组织力量给一些地方捐建校舍,当时一所学校100多名孩子,过几年再去就剩下20多人,大量孩子到县城就读了。“教育扶贫政策,要应对农村人口迁徙,及时调整规划。”赵振铣说,特别是省市州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政策,让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起来。

一方面资源闲置,另一方面资源紧张。

“黑屋子,泥台子,里面坐着穷孩子。”这种现象几乎在农村地区已经没有了,从事教育研究的李剑萍委员说,农村校舍硬件建设跟上了,但教育水平跟不上,导致大量农村孩子进城学习,其中更多聚集到县城。这是导致许多县城学校出现大班额的重要原因。

李剑萍说,县城教育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扶贫中具有桥头堡作用,但现在处于“夹心层”,受关注不够。学校建设落地难,导致超大学校出现,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学校,给管理带来重大难题,而师资不够,直接加重老师负担,早出晚归,压力较大。他建议,以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为牛鼻子,统筹农村师资、教育公用经费等,促进县城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来自新疆的陈旗委员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利用暑假,他们曾组织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到乌鲁木齐等城市“见世面”,有些孩子见了动漫设计,就说大了要当工程师,有的说要当老师,回来后利用报告会向家长汇报,许多家长都哭了。他们觉得孩子有目标,自己也不能等靠要,增强了赚钱的积极性。

这里的孩子需要了解外面的社会,而在整体教育方面也需要提升,但缺的是老师,如果有先进地区师资影响,孩子们会更加勤奋向上,有力推动整个家庭脱贫。“双语老师和职教老师紧缺,供不应求。”陈旗委员似乎“求贤若渴”,希望一些援疆省份继续派出老师,并从制度上实现常态化。另外,建议教育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从幼儿教育到职业教育统筹考虑新疆贫困地区师资问题。

相对落后地区需要优质师资,在同一地区也需要教育资源均衡。

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的俞敏洪委员,对培训机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从根本上遏制幼升小、小升初的选拔考试是关键。”俞敏洪说,应加大对进行选拔考试学校负责人的处理力度,否则,家长还会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而送孩子到培训机构学习。“学区房”也是助推孩子进入培训机构学习的重要因素。俞敏洪说,学校不能动,但老师可以流动,如果好老师经常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学区房”。

有了优质资源,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底线。”王维平委员说,没有这两方面,其他再好也会大打折扣。颜明委员说,应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学唱国歌,而贾楠委员则强调道德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年轻人的吃苦耐劳性和职业忠诚度。吴为山委员建议,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教材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要适应人口流动“快车道”

“仔细听了大家发言很受启发,尽可能现场回应,有些问题协商沟通后给委员解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与委员坦诚交流。

结合推进教育公平,针对高校农村生源下降问题,刘昌亚表示,国家已出台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孩子报考重点大学计划,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在职业教育上加大投入力度,甚至有些高校的涉农专业免收学费。

“教育扶贫是方向。”刘昌亚说,教育部门与扶贫部门一起对贫困户孩子建档立卡,保证孩子上学。针对西藏和新疆地区学生开设内地班,他们当中很多学生进入教师行业,帮助贫困地区推动解决因语言问题带来的扶贫障碍,而且在西藏、新疆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以便交流,推动脱贫。

对于因农村人口流动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刘昌亚用“教育慢变量遇到人口流动快车道”来形容教育扶贫遇到的问题。他说,政策制度落实有个过程,但人可以拎包就走,政策不会。刘昌亚表示,这是导致一些地方校舍等教育资源闲置的重要原因,而学生流动走了,教师因为编制、人事等原因不能随意流动,也是资源浪费。这方面问题要逐步加以解决。

“聚焦深度贫困,让贫困家庭孩子更好接受义务教育,防止辍学。”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对如何促进教育扶贫同样给出了相应解释。他说,要一村一策,从长远建立村里人教村里人、乡里人教乡里人机制,发挥好教育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