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中央共同关注“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 2018-03-23 08:43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包松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围绕扶贫中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到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仍有3000万左右,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方,自身发展能力弱,脱贫难度较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两会,如何帮助深度贫困人口稳定精准脱贫,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其中包括民主党派中央在内,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那近3000万的贫困人口,帮助他们脱贫,已然成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因为建成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夯实精准脱贫的“根基”

在会议期间,多个民主党派在对精准脱贫的关注中,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紧盯精准脱贫的基础性问题。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这两年,将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应多措并举着力固根本、打基础、利长远,只有将基础打牢,精准脱贫的参天大树才能经风雨而不倒。

针对有的贫困地区或者贫困户不愿意“摘帽”的现象,农工党中央提出,要构建贫困户退出激励扶持工作机制。建立贫困户退出奖励制度,对各项主要指标已符合退出条件的贫困户,在办理注销登记后,根据扶贫成效给予相应数量的资金奖励,从而提高退出积极性。“其次要建立贫困户退出‘后扶持’制度,对部分发展欠稳定的原贫困户,在办理注销登记后的2年内,扶贫部门应继续对其进行跟踪观察,继续支持其稳定发展,防止短时间返贫,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而对于那些已经稳定脱贫的贫困村,农工党中央认为要建立“贫困村”退出机制,构建新型“滴灌”式的“到人到户”扶贫模式,阻断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

提出健全党建帮扶工作机制,农工党中央是考虑到贫困地区“能人”的带动作用。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对不胜任脱贫攻坚任务的班子干部及时调整,把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择优选入村级领导班子,增强贫困村发展能力。同时农工党中央还提出,要确保贫困村有能人管事、有地方议事、有资金办事、有能力做事,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也有好的带动作用。”农工党中央建议,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可以任队长,鼓励懂经营、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积极性高的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报名参加到村帮扶。

九三学社中央在发家致富带头人上的观点,与农工党中央不谋而合。

九三学社中央在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调研时了解到,很多贫困地区不缺资源、干部富村富民愿望强烈,但缺少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人,成为制约脱贫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更好发挥能人,尤其是党员能人的引领作用,在贫困村党支部建设中,应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为更多本地致富能手、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中的党员能人提供回馈乡邻、服务社会的机会。”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切实发挥“新农人”与农民联系紧密、组织效率高的优势,重视将其中的优秀分子培养吸纳进党组织,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民盟中央在此次两会提交的提案中与精准脱贫相关的就有三份。在谈到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民盟中央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构建有效的精准扶贫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管理模式正介于探索与发展之中,在民盟中央看来,从这些年各级政府及其扶贫组织的发展中,可以发现单纯地通过各级政府及其扶贫组织的内部制衡并不能达到很理想的监督效果。想要规避各级政府及其扶贫组织的违规运作,使其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则需要外部力量加以监督,外部监督同内部监督一起发力,共同促进精准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民盟中央建议,要建立“多元共治”的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监管体系,充分调动各个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高度参与的对扶贫组织进行协同监督机制。作为民主党派,民盟中央还提出,要强化民主监督观念,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发挥好民主党派的智力优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秉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在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与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办,以及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充分沟通,同时民主监督要强化问题导向,将有针对性的调研和监督贯穿事前、事中、事后,既要关注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对不恰当的做法提出意见和解释,运用政党协商等渠道积极建言献策。

产业扶贫

从脱贫到稳定脱贫

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可以说,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农村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国家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对产业扶贫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只有通过产业的持续性“造血”,才有望实现稳定精准脱贫。

但在民主党派调研中还是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贫困村在产业选择上缺乏乡(镇)域、县(市)域的整体概念,要么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找不准定位,要么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市场信息等方面不完善,影响产业扶贫效能的整体发挥。”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权责边界还有待厘清,在脱贫攻坚硬任务的压力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越俎代庖的趋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主体性不足,易形成政府越位、贫困户缺位的尴尬局面。

为了构建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民进中央建议,要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承接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围绕普惠民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贫困村的生活质量,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殊基础设施。根据扶贫规划或者根据实际精准选择的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好特色产业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围绕区域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投入,加大贫困村与邻村各类基础设施的对接,实现整乡(镇)、整县(市)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互联互通,使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在区域发展中获得强大支撑。

民进中央还提出,要建立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风险识别与防控的长效机制,将产业扶贫的风险识别和防范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扶贫工作体系,构建体系化的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创新保险扶贫、金融扶贫模式,以县为单位,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多方参与,自建、共建多种模式的产业扶贫风险防范专项基金。

此外,在对产业扶贫的建言中,民进中央还特别强调要重视涉农企业的关键性作用。

产业扶贫,关键在企业,引导企业助力脱贫攻坚,以产业发展带动地区脱贫,已经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法之一。当前,很多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脱贫攻坚,给贫困村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理念,帮助贫困群众接受市场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增强致富能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扶贫新势力”。而另一方面,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影响力,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投资需求和消费增长也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调研中很多企业对于投资贫困地区有顾虑,担心贫困地区观念落后,产业发展困难;担心投入不能得到预期回报、竹篮打水一场空。”民进中央建议,要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共同富裕的理念,宣传贫困地区发展优质农业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宣传针对企业投资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推动企业投资贫困地区农业的舆论环境。建议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招商引资承诺,为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增强信心。

调研中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民进中央的注意,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后,种养业规模迅速增加,导致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对产业扶贫的影响被不断放大,而种养产业信息和销售市场信息的缺位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销售困难,影响产业扶贫效果。民进中央认为,要整合涉农信息,用大数据和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涉农信息平台,覆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对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产销信息进行实时联网和分析,并及时发布市场动态和风险预警。

产业扶贫离不开资金,台盟中央关注的是金融扶贫的“乘数效应”。

台盟中央提出,要加快深化农村综合产权改革步伐,制定农民产权融资和流转政策,放宽集体资产处置限制,明确农村成员转让的条件,推动农民综合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融资。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结合相关扶贫政策,引进市场机制,放宽约束条件,保障农村产权自由合理交易。

“在自愿、平等、互利、守信原则基础上,各涉农金融机构确定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名单,成为主办行,并在人民银行的组织协调下,与确定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银农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台盟中央建议,同时在人民银行的统一管理下,主办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财务辅导、信用培植等金融服务,并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授信方案,明确信贷额度和利率水平。

健康扶贫

兜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底”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部分民主党派在建言中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民盟中央认为首先要将扶贫、人社、民政、卫生等部门信息整合纳入平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摸底调查、精准识别患病对象、汇总分析健康扶贫数据、运用信息数据进行决策和考核评估、统筹把控工作进度,及时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通过建立完善健康扶贫数据库,及时将新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患病人员确诊信息、疾病治疗信息和帮扶效果信息等内容及时纳入数据库,争取对每一名患病贫困人口精准管理、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精准把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便捷高效、资源共享的作用。

“继续加大健康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在资金投入上,民盟中央建议,进一步提高健康扶贫经费在扶贫工作经费的投入比重,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医疗补充商业保险救助和贫困户人口救助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解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之困。“加大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改善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就医难问题。强化医疗救助资金监管和医疗机构监管,不断规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和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救助资金运行安全、报销合理。”

相对于生病了花钱去看病,预防可能是最为有效的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的办法。民盟中央提出,要对贫困地区人口开展大病分类救治行动,确定疾病集中救治定点医院,合理制定符合当地诊疗服务能力、具体细化的诊疗方案,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在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与此同时,要加大贫困地区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力度,确保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实施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补助项目,加强贫困地区妇幼健康工作,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和加强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做好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而在医疗卫生“强基层”上,民盟中央也提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采取“组团式”帮扶方式,提高被帮扶医院的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2名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

就健康扶贫,去年九三学社中央在中部某省4个贫困县也进行了深入调研,其中因病致贫人口总数占4县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是48.3%,“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对这些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进行分析,九三学社发现,那些农村的贫困人口普遍缺乏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常识。许多贫困家庭和病残人员都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长期遭受疾病困扰,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要着力完善健康教育”,九三学社中央呼吁,利用各种媒体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农村集市、道路沿线等途径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和树立健康理念,引导群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卫生计生、广电、食品安全等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宣传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促进群众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着力实施“最后一公里+班车化”公共卫生服务,是九三学社中央针对减少看病距离,加强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能力建设的具体建议。就贫困人口中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地方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等重点,九三学社中央建议,组织乡村医生和上级医师团队实行签约服务,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方案。乡村医生开展班车化服务,对上述病人定期随访,提供咨询、康复指导、管理和干预等服务。

对于健康扶贫,民建中央同样有所关注,并提出要构建积极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机制,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进行救助安置。

“深化县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对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对象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贴,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拓宽医疗门诊报销范围,实施大病专项集中救治。”民建中央认为,还要妥善安置残疾和老年贫困人口,推动在乡镇建立公办福利性的救助院和托老院,将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人口在救助院安置、老年贫困人口在托老院安置,使其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能够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早日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