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光委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适度规模化”更有效

发布时间: 2018-03-15 09:44:0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段留芳

董新光委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适度规模化”更有效

新疆南疆是全国确定的“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受语言、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影响,南北疆农牧民外出务工率相差15%~20%,南疆农民不愿“离土离乡”的意识更浓,农牧民劳动力转移难度更大。家庭收入中种植业的份额独大,约占70%~85%。其次,农户经营规模小而散,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南疆农村土地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一方田”的格局,农民拥有充分的种植自主权,众多农户如单兵作战,对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农业所需科学技术的占有严重不足。人均1~3亩的有限土地生产效益比周边同等条件的兵团、大户低数倍,短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45%左右,比全疆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也基本存在和南疆类似的情况:因历史、社会、自然等因素,由于人多耕地少生产效益低、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语言技能缺失外出务工难、地处边远、农牧民思想意识陈旧等影响,农牧民的收入多年来增加缓慢。

笔者认为,规模化经营是解决土地高效产出与农村人口规模转移的双赢有效措施,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改善农业污染、城乡一体化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一产提质增效的根本措施,在于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等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要逐步替代传统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越是贫困、耕地资源短缺,越是边远地区越需要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抓住当前乡村振兴的时机,承接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推进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机遇,促成深度贫困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究其实质,核心是教育、组织和发展问题。教育是基础,全面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是根本出路。组织是条件,整合利用人力和土地、技术资源是农业增产增效的自身需求。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农业的科学发展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首先,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符合深度贫困地区实际条件、有别于其他的土地流转政策。近期有的省市区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分配给贫困家庭的土地,全部纳入流转内集中经营。鼓励已确权、农民已吃上“定心丸”的土地实行“三权分置”制度,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其次,争取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建设投入,集成国家农业、农机、扶贫攻坚等多渠道项目经费,先建机制、后建工程,集中财力作示范。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推行的5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实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高效节水、渠道防渗、测水设施及水权管理模式为一体的机制创新,效果很好。

扶贫攻坚要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更要着力培养农村能人,注重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推动作用,发挥帮扶单位的协助、促动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项目带动等措施,组织农民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户等学习、培训,每年帮助村里培养2~3名合作社带头人或致富带头人。在有条件的村队组建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实施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使生产关系尽快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作者董新光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