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从一张名片感受政协委员履职真情

发布时间: 2018-03-06 21: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培刚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2018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日夜奔忙的除了代表委员,少不了媒体记者。

对于已从业6年的记者,两会已经不陌生了,并且已经先后多次承担各省市的两会报道工作。但是这次“上”全国两会,还是被一件事震撼了。

3月3日下午15:00,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依照“惯例”,记者提前到达会议现场,“堵”委员得到第一现场的参政声音和身影,是记者必做的事情。

猛烈的“围堵”和从容的应对,让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前多了一片又一片的热烈。

人民大会堂前茸芭莘那接受记者采访

大会堂前,有一位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政协委员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她主动给记者递上自己的名片,新一届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她为什么这么积极?有什么“特殊”的问题希望大家关注吗?带着这些疑问,接过她手中递出的名片,——“茸芭莘那”,她是来自普米族的全国政协委员,名片上还有这些“光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怒江旅游形象大使。

茸芭莘那为什么这么热情地“递名片”,因为她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有殷切期待,她希望记者可以多多关注报道。

当时交流不多,偶遇之后,3月5日下午又有机会见到了茸芭莘那委员。“你们一定看到了我主动发名片的报道了是嘛?”

——“我当天就在现场,也接过了您的名片,这是我疑惑的地方。”

茸芭莘那说,我在上一届政协委员任上,五年一直持续关注和呼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五年我提交的提案都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关。因为我自己就是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我了解很多人口较少民族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文字,所有的文化都靠口口相传。近些年,随着我们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力的扶持,民族地区得到发展了,更多外来的朋友到民族地区去旅游,带去了大量的现代信息,外来的朋友可能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民族纯朴的民风、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原来可能处于比较闭塞、封闭状态下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文化的变化,更多的“外来”文化,逐渐交融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眼光也开阔了,他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经济更发达的沿海地区,所以年轻人开始走出了大山,到大城市去打工、求学。年轻人本应该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人,但随着他们的走出去,在大城市里适应了生活,渐渐的不再回到原住地,文化的传承就断代了。

听到这里,我感受到很震撼,茸芭莘那已经连续第六年呼吁“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为他们普米族呼吁,而是为人口较少的28个少数民族呼吁。

茸芭莘那介绍,这几年走访调研了很多地区,拜访了很多民间艺人。茸芭莘那介绍,她见过民间艺人由于身体、年龄的原因,有两三位已经相继故去,所以她一方面觉得特别遗憾,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急迫,所以在这两年参加政协大会时,就会主动联系媒体,让他们宣传报道,让社会、政府关注到这个事情的紧迫性。

政协不是权力部门。但政协委员那一份执着,那一份真情,那份为国为民的心,深深打动了我。(中国网记者 李培刚)

相关阅读:

俞正声:强化委员意识 责任扛在肩上事业放在心上

俞正声: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真话

俞正声:政协委员要建言建在需要时 议政议到点子上 监督监在关键处

全国政协以人民为中心 为民生建言1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