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以全球视野,话中国经济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18-02-13 08:4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崔吕萍 | 责任编辑: 王静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密切关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脉络。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打call,也围绕中国经济在新时代里的新作为发表己见。

“过去,谈经济,我们更愿意围绕市场这个概念来说,涉及全球话题时,则爱谈外部市场、外部资源。现在,这两个概念已经不足以表达中国与全球之间的关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地理界限,实现了与全球的分工协作和高度融合,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刘尚希看来,关注中国经济,有两个变化中的概念值得注意。

一是“中国经济”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习惯于指地理意义上的经济,在统计上反映为GDP。而现在看来,还要关注国民概念下的中国经济,在统计上反映为GNP(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海外建厂、投资置业,人的流动,都已经超出了地理概念的中国经济。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全球化之中,这也使得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不再是简单地把外资配置到国内,或把内资配置到国外,而是去除简单的“内”“外”之分,实现生产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全球化配置。这就形成了另一个超出地理概念的“中国经济”,对我们来说,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

另一个概念是风险。经济全球化,风险也呈全球化。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出现的各种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如股市是最明显的例子。最近美国股市猛跌,中国股市也受牵连。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各国政策的调整等等,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影响企业,甚至还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谈完趋势,刘尚希谈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比如在技术方面,我们强调要创新,这就离不开人才。除了充分挖掘和使用本土人才,还要借助全球人才。不仅要依靠国内技术人才的智慧,还要广揽全球人才参与到中国的研发创新中来。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都是广揽人才的,善于抓住机遇。如美国在二战之后,搜罗了不少人才,美国现在的大学也是搜罗全球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说他在研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这其中所面临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将会严重制约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事业单位改革是绕不开的一个大问题。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似乎有点远,其实却是内在相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创新引领,而创新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都是创新主体,但现有体制无法调动事业单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才政策上,存在明显的‘灯下黑’现象,现行体制束缚住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释放出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创新就会严重受阻。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但现有事业单位体制却在大量浪费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快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严格来讲,事业单位是非经济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是广义的社会组织。如何通过建立新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释放其潜力、活力和创造力?个人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即定位问题。其定位不明确,是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及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驴推磨’的根源所在。如果事业单位改革到位了,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就会事半功倍。”刘尚希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