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改革开放更深入 防范风险更严格

发布时间: 2018-02-08 08:25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张连起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只要守住中国经济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即使增长速度不那么亮眼,我们预定的战略目标也会如期实现

改革开放越深入,高质量发展越有保证。高质量发展与以往高速增长阶段相比,一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即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二是评价指标将不再单一注重GDP指标,而是综合考核KPI指标比如,劳动生产率、储蓄率、全要素生产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服务业增加值/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能耗强度等指标;三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包括金融、制造业、服务业、外商投资和进出口等诸多领域将出台进一步开放措施,中国经济新动能聚焦于消费升级、新型城市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重点领域。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提升。

4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角度看: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和支持人民的首创精神,试点先行,以点扩面,以政策措施和法律地位确立基层生长出的创新实践和创新方式;二是统筹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认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紧密握手;三是不断激发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唤回“企业家精神”;四是改革开放大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产权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过去五年,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已经发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当前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比5年前提高了5个多百分点。过去5年,又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5年前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3.9%。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2016年出现了由降转升的拐点,对全球经济产生正向外溢效应。2017年降低了187种产品进口产品关税税率,从17.3%下降到7.7%。所有这些,增厚了2018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现实基础,而“推出超出国际上预期的改革开放举措”无疑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表现,比如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性、民生改善中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能源结构中燃煤比重较高等等。另外一种属于体制机制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必须通过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来校正扭曲。比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简政减税减费,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国企、财税、金融等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在自贸试验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动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对接进而引领国际相关规则。

为什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在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因为只要守住中国经济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即使增长速度不那么亮眼,我们预定的战略目标也会如期实现。从货币政策看,我国货币乘数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6年的5.02,同期M2与GDP的比例也由180.3%上升到208.3%,表明经济快速货币化。与此同时,GDP增速呈下行态势,说明货币供给扩张对经济拉动的效用在逐步下降。因此,再走通过货币政策实施总量刺激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只会加剧“脱实向虚”。从财政政策看,尽管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是依然存在违法违规变相举债等行为,累积的或将有风险不容小视。主要包括: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银行贷款、债券类融资工具、信托、保险、资管产品等方式替政府融资,由政府担保或资金偿还;以不合规的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来变相举债。

从金融市场看,名目繁多的特色衍生品蕴藏较大风险,且风险传递的渠道不透明。同业、通道、嵌套、资金池、庞氏融资性的万能险、P2P、现金贷等等层出不穷、相互叠加,不断抬高资金成本,加剧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有的要运用外科手术式的措施加以化解,有的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整体协同解决。总之,在降低宏观杠杆率的战役中,思路已非常清晰,信心已非常坚定,措施会非常有力。我们注意到,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预期正在改变,这为防控金融风险创造了重要的心理条件。

防控重大金融风险要达到的目标是: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能力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经济体系良性循环水平上升。这里所指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状态。

总之,要瞄准影子银行实施穿透式监管,补齐监管短板;瞄准地方隐形债务,倒查责任,终身问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