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北京市委调研“加快养老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 2018-02-02 09:0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廉维亮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刚刚闭幕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参加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要推进以“七有”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就“老有所养”提出———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补齐养老设施、人才培养、专业运营等短板,引入专业化力量办好社区养老驿站。‍

“解决社会问题,一定要多从经济角度研究问题、给出对策。”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任学良在北京两会期间向记者介绍,作为联系经济界、企业界为主的参政党,民建北京市委着重从养老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和营商环境等角度入手,从2010年开始连续8年持续关注养老问题。“2015年,我们牵头成立了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今年年初,我们又与北京市民政局建立了对口联系工作制度。”

2017年,民建北京市委与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联手,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养老供给侧情况的专题调研,形成多篇调研成果,其中“养老政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转化为北京市政协全会的提案。

■北京养老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2月至9月,民建北京市委“加快养老供给侧改革”调研组,分赴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等区具有代表性的养医结合为特色的国际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康复中心、特色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养老信息化平台等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调查、专题访谈、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展开了调研,深入了解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整体情况和各区养老工作的特点、经验。

调研组了解到,2015年《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体系不断健全,养老职业体系逐步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老年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目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全市城乡社区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可以说,北京市养老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发挥了首都的表率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调研组组长、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黄石松说。

■大力营造养老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和发展不足,其中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和机制尚未形成等现象尤为突出。

“老人消费后对服务质量的追溯和监管缺失、老人维权困难等原因,导致了市场的潜在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激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方德英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扩大了补贴的力度,但由于补贴项目多、单项补贴少,老人和家庭“把政府给的补贴花完、月底突击花钱”的现象比较普遍,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和老人及家庭消费的撬动作用不明显,应当适时调整政策,加大单向补贴力度。

“一些企业看哪项业务给补贴就干什么,心思不是花在提高服务和管理上,而是花在钻政策的空子上。”在调研中,有涉老产业的企业家一语道破了“老人敲不开门,供应商不愿意上门、不敢上门、服务送不进家”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调研组认为,应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提出加快破除“工商”和“民非”的政策壁垒;在构建运营商准入制度时,对养老设施运营者与单项养老服务供应商进行分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和统筹机制,促进不同市场主体的优势互补和错位经营等七项具体建议。

“街道老龄工作受制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切割,协调难度大,街道常常处于‘到处求人’的境地。”调研中,街道办事处主任和社区主任也反映了心头的苦恼。

“要抓住简化审批、市场准入、补贴资金的申领和使用以及绩效考核、服务质量考评等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执行的督查力度,真正把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落实到街乡、社区,落实到老人的身边、床边。”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玉梅建议,应当强化法规和政策执行的督查考核,由老龄委牵头组织开展政策落实的联合督查工作。

■助力养老驿站实现可持续运营

调研发现,目前一些服务居家养老的养老驿站存在选址不尽合理、功能定位模糊、运营商准入和退出机制不明确、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问题。

“部分养老驿站有机构养老化的倾向,但服务质量如果按照机构养老的规范和标准去考核又不能达标,这就可能背离了养老驿站建设的初衷。”浩华浩信资产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合伙人王新红认为,定位模糊影响了养老驿站的可持续经营。

养老驿站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这是调研组成员们集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多次研讨,调研组建议应由市老龄委组织民政、国土规划、财政、发改等部门,对“十三五”养老设施规划进行一次中期检查评估,进一步科学确定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建设标准,注重地区差异和资源统筹。

“要紧紧抓住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契机,解决好驿站的选址问题,同时,因地制宜确定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充分考虑所在社区老人的需求,不求全而求实用,突出每个驿站的特色,降低驿站的运营成本。”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系教授李爱华说。

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研究员付广军提出,应当鼓励社会参与以降低驿站的运营成本。“可以参照香港、日本等做法,引入慈善机构、公益基金、保险机构、财富500强和上市公司进入养老驿站,以冠名权、公益赞助等方式解决驿站的部分日常运营资金,税务部门对此类公益赞助支出应当按照捐赠标准予以税前扣除。”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产业

北京市政府2017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就吸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产业提出明确要求。

目前,社会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种类型的以上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业的企业、组织和机构、甚至个体经营者风生水起,但受限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的导向,养老服务供应商普遍面临“工商企业”与“民非”选择之困,较多采用混搭的方式,存在法律及道德风险。

付广军建议,应降低专业化养老供应商自身的税负,从而吸引资本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投资。“专业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当免征增值税,所得税比照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业的优惠税率征收,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费用应当参照高科技企业的扣除额度予以所得税税前抵扣,对于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个税、五险一金等,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鼓励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调研组还从融资上提出建议,养老服务机构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股权等应可以抵质押,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政府予以一定金额的特别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