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

发布时间: 2018-01-31 10:56:26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颜 辉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近年来,实体经济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企业反映最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工资增速快,且难以招到合适的工人;二是用人单位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比例较大。对此,有怎么看的问题,也有怎么办的问题。

近五年来,全国劳动力数量下降较大,制造业一线职工离职率偏高。尽管我国职工队伍技能素质并不高,熟练技工仅占5%,一般技工为20%,无技术劳动力占70%以上,但物以稀为贵是市场铁律,劳动力价格水涨船高是必然趋势。靠廉价劳动力优势谋求发展的路,在中国已经走不通了。

同时,企业压力也很大。现阶段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所缴纳的“五险一金”比例还较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一些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但我国社保体系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并不相称。社保水平是社会民生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应统筹各方利益,更强力地推进,为企业发展减少后顾之忧。

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发展,存在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分配的格局,其比例关系是此消彼长,任何一方的比例过高,都意味着其他两方的减少。这与蛋糕大小有关系但不大,关键在于比例的合理性。如何平衡国家的收取、企业的留利、职工的工资比例,需要通盘考虑。

民富才能国强,民生是第一要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人,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人。要振兴和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既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也要保障劳动者的合理收入不受影响。为此,有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协商机制。现在工资薪酬的决定权大多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职工不了解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也不愿意把营销的真实情况告诉职工,许多劳动纠纷都是在双方误解中产生的。工资协商并不是一谈就涨,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客观情况摆清楚、说明白,共同商定工资福利的增减与幅度,有利于劳资之间的信任,避免误会与争议的发生。

继续发布地方政府工资指导线。省级政府出台工资指导线已连续多年,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有的地方放弃了发布。工资指导线虽没有强制约束力,但毕竟是一个重要参考数。对于雇主和劳动者双方协商工资报酬提供了基准点,总体看,利大于弊。

(作者颜 辉: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