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政协重点调研“一城一街”发展

发布时间: 2018-01-08 09:2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汪俞佳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原题:一城,一街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中关村科学城与中关村大街发展建设研究”调研始末

“政协要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内涵外延、目标框架、指标体系等进行重点研究,要认真研究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问题。”这是海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殷殷嘱托,海淀政协不能缺位。经过反复研究,海淀政协将“中关村科学城与中关村大街发展建设研究”确定为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简称“一城一街”发展研究。

2017年12月的北京,冬意十足。清晨,无数人涌出中关村地铁站,又消逝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联想、百度、腾讯、小米、方正、搜狐、新浪、今日头条、知乎、美团、滴滴……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映入眼帘,给来访者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关村到了。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90年代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中关村科学城,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过去30年,中关村这块改革“试验田”始终踩着时代的节拍,在海淀这片创新沃土上不断“升级”。

中关村演绎的故事就是海淀的故事。新时代下,故事如何谱写?海淀政协,有话要说。

■聚焦“一城一街”发展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科技创新中心是其中之一。海淀,作为全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高地,被喻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随着北京全力抓好“三城一区”(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提出,中关村这块原本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在“三城一区”布局当中,中关村科学城是自主创新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努力把中关村打造成科学家、发明家、创业者的天堂,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如今,中关村科学城正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目标,进一步对标全球顶尖科创中心,致力打造以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集教育科研、发明创造、创新创业、生产发展、居住生活、文化交流等多维价值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形态。中关村,再次“升级”。

“政协要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内涵外延、目标框架、指标体系等进行重点研究,要认真研究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问题。”这是海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殷殷嘱托,海淀政协不能缺位。经过反复研究,海淀政协将“中关村科学城与中关村大街发展建设研究”确定为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简称“一城一街”发展研究。沉甸甸的命题作文由此产生。

■三年时间,专注同一课题

这是一项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

海淀政协认识到,该课题的意义在于,在深入研究中关村科学城内涵、外延的前提下,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关村科学城,怎样建设中关村科学城,靠什么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精心设计,善作善成。海淀政协的思考是,在方法途径上,要勇于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在根本原则上,要把“是否有利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在具体操作上,要充分调动政协上下、内外方方面面的力量。最终,调研的总体方向、研究重点和工作思路确定,“1+10+24+427+N”的调研工作体系得以形成。

具体而言,“1”是指一个重点调研课题;“10”是指从10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涵盖中关村科学城的内涵、基础研究、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创新环境、体制机制创新、要素市场建设、产业定位、国际化、空间规划布局、区域定位等;“24”是在10个方面的基础上又细分了24个领域的子课题;“427”是指427名委员全体纳入课题组,一个都不少;“N”则代表“外脑”,指借助社会人士广泛参与积极献策。

系统、深入、全面的对策建议,不仅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还需要充足的时间调研论证。海淀政协做了一次大胆的决定,用3年时间专注同一个课题开展调研。“以往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基本是一年一题,优点是年年有新研究内容,软肋却是时间有限,研究不够深入。”区政协主席傅首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7年五六月份正式开题到2019年八九月份结题,加起来差不多27个月的时间,平均到每年也有9个月,大大延长了以往课题的研究时间。

3年,落到每年的任务明确具体:2017年全面启动各方面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深化研究成果,初步明确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目标体系;2019年形成总课题及各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相信我们能把这个题目做深做透,切实为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政策、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傅首清的底气,源自海淀政协多年积淀的创新精神,当然,还有一个人才荟萃、认真履职的委员群体。

■“晚上再加个班吧”

2017年8月10日晚9点,子课题“创新人才队伍与服务环境建设研究”成员仍聚在一起,全神贯注分析海淀人才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像这样面对面的碰头会我们经常召开,视频电话会议就更多了。”该课题报告执笔人、区政协委员郭斌笑言。

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人才是关键。海淀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林立,硕士博士生数量、比例居全国之首,可以说“千里马”很多,如何更好发挥他们的作用,吸引更多“千里马”进驻海淀?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当天走访了浪潮集团、网易、拉钩网、去哪儿网等多家中关村企业。企业反映的困惑和痛点,正是课题组关注的重点。

而这,只是“一城一街”课题调研中的一个缩影。

调研质量,决定建言质量和协商成效。“这次24个子课题均有相应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课题团队和执笔人,期间多次走访调研、座谈研讨,整个过程周密务实。”作为海淀政协的一名“老”委员,王颖感叹,“兵分‘24路’的调研规模,在政协的调研中并不常见。”

王颖是此次“一城一街”总课题报告的执笔人,同时也参与了子课题的研究。除了参与平时的调研座谈,他更多时间忙于案头。中关村科学城的内涵和发展历史、国内外科学城发展研究……这些基础性问题需要全面搜集资料并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经常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加班。采访当天正是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王颖觉得2017年度课题报告里还有些地方需要再推敲,“晚上再加个班吧”。

让委员们印象深刻的还有本次调研打破了政协各专门机构的界限,每个课题根据研究需要可在全政协范围内组织力量,分工不分家。3月17日调研中关村大街;6月15日召开“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加速创新法务平台”调研协商座谈会;8月2日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调研座谈……忙碌,成为427名海淀政协委员2017年的最好注解。

■“跳出海淀看海淀”

在思考海淀发展问题上,我们是不是经常容易站在海淀向外看,而不是由外往里看?

“我们要跳出海淀看海淀。”基于这样的思考,带着“一城一街”课题,海淀政协选择走出去。

去哪里?哪里科技创新要素最聚集就去哪里。2017年下半年,海淀政协组织委员分赴台湾、珠三角、长三角开展调研。随后,委员们又赴广西、京津冀等地以及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通州城市副中心等地考察调研。

看什么?战略思维、成功经验、创新做法、失败教训———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2016年经济总量14.76万亿,增长7.9%,有望5年内超越日本京阪神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深圳是其龙头,有报道说,2016年创新能力活跃程度已超硅谷,创新能力位居全球第二。

上海张江科学城打破传统地方行政区划格局,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等措施创建中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实践区,企业1万余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其他科学城的建设,也对海淀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美国硅谷成功的深层次因素和中国香港经济下滑的内在原因,也对海淀有所启示。

调研过程中,有当地人“调侃”:“中关村是老大,是我们的榜样,你们还到我们这些地方考察调研?”这正好戳到关键。面对“国内追兵”、“侧翼包抄”,海淀政协边看边学边议边思———

近几年,各大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突飞猛进,紧紧追赶。海淀的优势自不必多说,但劣势呢?站在全球视野下,很多问题无法回避,空间和产业配套问题、创业成本问题、留住人才问题……

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改革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海淀政协认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是一项长期、全局、系统性工作,政府、社会、市场全角度关联,生产、生活、生态全系统互动,空间、时间、人文全范围协同,必须思想统一、前瞻规划、分步实施。

■“委员有所呼,党委政府有所应”

带着问题去调研,又带着思考和答案回到会议桌上,2017年海淀政协的会议室格外“热闹”,7次双周协商座谈会,30余次各类专题座谈会,主题均聚焦“一城一街”。

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17年度党派团体专题协商会和2017年度议政会。这两场会议作为政协协商与党委、政府的有效衔接,一直是海淀政协每年最具特色的会议。各党派团体和委员们在会上就课题纷纷支招,针对产业结构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队伍与服务环境建设、“一带一路”产业、法务服务环境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议献策。

委员有所呼,党委、政府有所应。

区委书记于军提出,要群策群力,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做好“一城一街”建设研究这篇“大文章”;要进一步发挥各党派团体和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为中关村科学城和中关村大街发展建设议政建言。

区委副书记、区长戴彬彬对区政协课题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全区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区政协工作,为开展课题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课题调研时间虽然是3年,但问题和建议却可以通过政协提供的协商平台随时提出,很有实效。”会议协商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郭斌委员深有体会。议政会当天,他提出的关于完善政府政策发布电子化渠道的建议,当场得到相关委办局的答复和采纳。几日后,委办局负责人又专程前来对接,商讨具体实施办法。

就这样,2017年,海淀政协一次次深入实际的调研活动,一场场大大小小的会议,把协商搬到台面上,把各党派团体、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不断推动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一张蓝图干到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文件出台释放强烈信号。“一城一街”发展如何不掉队?答案只有一个,创新。

谋定而后动,对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要进行顶层设计,为科学城建设在思想、组织、路径、资源等方面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和保障。海淀政协提出,在一系列重大文件的基础上,编制《中关村科学城2035发展纲要》和《中关村科学城2020行动方案》,并支持设立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研究院,作为智库长期发挥作用。

未来新兴产业方向很多,中关村不可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海淀政协认为,可以引导创新资源在重点产业方向上尽快突破,并跳出区域局限,按照产业发展规律优化空间布局,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构建新的格局。

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固然重要,但如果只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和处置权方面有突破,而没有解决所有权问题,会导致动力不足。为此,海淀政协建议,改革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平台模式,大幅提高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和效率。

不可否认,中关村科学城要建立新型城市形态,政府自身即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者和公共服务平台。海淀政协建议,加大政府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法制环境,先行先试,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制度与服务高地。

从课题背景到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情况,从国内外标杆借鉴到五个方面16条建议……2017年12月13日,3万多字的《海淀政协中关村“一城一街”课题2017年度报告》及子课题报告,放到了傅首清的案头。里面的每个数据、每张图表、每条建议,都令傅首清心头一热,其背后蕴含的付出与感动令人回味。

第二天,区政协迅速召开调研课题年度工作汇报会,总结2017年调研课题工作情况,并开始研究部署2018年调研工作思路。

发扬“一张蓝图干到底”精神,做好“一城一街”建设研究这篇“大文章”,海淀政协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