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一号”吸泥船诞生

发布时间: 2017-06-27 09:44:19 |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 作者: 崔慧聪 | 责任编辑: 王静

图片记录下的是黄河上第一只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红心一号”下水时的场景,它的诞生开辟了黄河下游现代机械放淤固堤的新纪元。

作为一项治河措施,放淤固堤产生于明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下游修防职工对放淤固堤进行了反复探索,一步步掌握了规律。

在1969年之前,放淤固堤属于自流放淤阶段。1970年2月,在前期不断试验的基础上,齐河修防段成立造船组,拉开试制吸泥船的序幕。他们在南坦险工的空地上挖土平坑,垒石筑墙,随着一间简易厂房的“拔地而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船事业在母亲河畔铺展开来。

对常年与河水、石头打交道的黄河职工来说,研制吸泥船并非易事。

当时在齐河修防段下放劳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工务处处长田浮萍同职工们一道,凭着仅有的一部电焊机、两个氧气瓶和几把大锤,大胆钻研,修旧利废,用“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雄心壮志,憧憬着心中吸泥船的样子。

没有船台,他们就在南坦黄河坝头上垫起方木当船台;没有压平机,他们就拼上满身的力气,挥舞着十几磅的大锤将钢板一点点砸平;没有起重设备,他们就赤膊上阵、肩扛人抬,衣服刮破了、手脚撞破了,却始终不肯放弃;没有圆钢加工设备,他们就平地起炉,冒着上百度的高温将灼烧后的圆钢反复锤砸,历时5个昼夜、往返上百次将圆钢加工成型;没有专职电焊工,他们就自己拿起焊把子一遍遍摸索,火苗烤,火星烧,终将船体“缝”得严严实实……

寒去暑来。坝头上,铁锤声、电焊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似乎在诉说治黄人的艰辛,又好像昭示一个崭新的治黄时代到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同年7月,黄河上第一只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建成,9月,在齐河南坦下水试运转成功,翌年正式投产。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这项简单而实用的技术成果如春风般吹遍大河上下,以燎原之势在鲁豫大地掀起了机械淤背固堤的热潮。

1974年,制造吸泥船淤背固堤成为黄河下游近期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并被列入国家计划。

1978年,机淤固堤技术捧回全国科学大会奖。

再后来,机淤固堤技术日臻完善成熟,吸泥船的含沙量由最初的几十千克提高到如今的几百千克,输沙距离更是从原来的几百米延长至数十千米,它所带来的改良土地、灌溉农田、节省财力的多重效益让鲁豫大地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在人民治黄走过整整70个年头的今天,“红心一号”吸泥船也历经了46年的风雨洗礼,当年造船的场地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依然熠熠闪光,激励着代代治黄人铿锵前行;它带来的河道减淤、加固堤防的重大成果仍然影响深远,夯实母亲河的铜墙铁壁,守护母亲河岁岁安澜!(崔慧聪)(本文配图由德州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