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黄河跟我走

发布时间: 2017-06-27 09:28:09 |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静

十几千米不长,却是清水沟的长度;四十年匆匆,却成为人民治黄史上的奇迹。清水沟,这条雨水、海潮冲刷出来的小水沟,长期承担了黄河安澜稳定入海的重任,见证了一代代黄河人不懈的探索和付出……

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罗家屋子截流处,现建有崔庄控导工程,为清水沟流路河道整治重要工程之一。图片由利津河务局提供

紧迫:十年一劫

黄河的不羁一次次刺痛着这片新淤地。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之后弃徐淮故道北徙,再次从山东利津入海。此后,桀骜不驯的它便在黄河河口地区任意行走,塑造了广袤富饶的黄河三角洲。

然而,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在带给黄河口地区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着“烦恼”。“一石水而六斗沙”的黄河把入海口塑造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强烈堆积性河口。黄河恣意淤积、延伸、摆动、改道,信马由缰,狂放不羁。1855年至1946年,黄河入海行水80多年间,尾闾决口、摆动、改道竟达50次之多,其中黄河河口摆动幅度大的改道就有6次。可以说,黄河在河口地区基本上是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改道。“大孤岛,人烟少,年年洪水撵着跑。人过不停步,鸟来不搭巢。”这就是昔日黄河三角洲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小水三河并行、大水漫流横溢的黄河入海流路。1953年,垦利县经上级批准在小口子村附近人工挑挖引河,使三河归一、黄河改道神仙沟。黄河人从此走上了数十年的探寻黄河入海流路的艰难历程。1963年,黄河入海口处的小沙汊河卡冰阻水,洪水围困当时的垦利县机关驻地孤岛。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山东省委现场决定:在罗家屋子爆破民坝分水,黄河入海北走刁口河。然而,毫无准备、临危受命的刁口河河道在大水过后竟出现了5河并流的现象,河道改道迹象明显……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十年一改道、流路不稳定的特性不仅造成河患频发,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它还束缚着黄河三角洲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底蕴藏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开采。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的油花,吹响了十几万铁军钢马会战华北的号角!那隆隆的钻机声,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与无拘无束的黄河尾闾展开了持久对峙的石油人喊出了“手牵黄河跟我走,叫你咋走你咋走”的豪言壮语,而黄河人却心藏隐忧——

1964年7月30日,胜利油田遭遇开发以来的黄河最大洪水,利津站洪峰流量8650立方米每秒,地处黄河滩区的油井,在一片汪洋中全部停产;

1975年10月,利津站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河口河段堤防、民坝险情迭出,防不胜防,罗家屋子水位超过1958年特大洪水时最高水位0.57米!油井再次停产。

……

胜利油田年年告急。在胜利油田开发、黄河三角洲建设、东营市规划定位、严峻的防洪形势等各种矛盾交织下,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探索:九年之役

20世纪60年代末,一次失误的防洪预报,竟为找到黄河入海流路频繁摆动的症结、使黄河清水沟流路稳走四十年创造了契机。

1967年8月,当黄河洪峰以697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河口地区逼近时,经验丰富的黄河人却出现了两次汛中水位推估失误。黄河水位的一反常态,令黄河人百思不得其解。10月中旬,一支由北京水利科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济南军区、山东河务局等单位组成的河口查勘队伍,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河口勘察。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舍命苦干,一个艰难的局面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刁口河流路,河口已向大海延伸27千米,河道平均淤高3.5米,改道的迹象已很明显。此时,胜利油田正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如果像往常一样任黄河自由改道,势必对油田生产造成严重冲击。

巨大的责任,促使黄河人在总结前两次人工干预改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主动改道的设想。为找出一条理想的入海流路,凡涉及的县、农场、林场以及油田分管生产的领导经过激烈讨论和反复斟酌,最终选定离海近、影响范围小的清水沟作为新的入海流路。

河口疏浚中打通拦门沙

1967年12月,一份倾注了黄河人心血的《关于黄河河口地区查勘情况和近期治理意见的报告》出台,山东省、黄委、山东河务局、惠民地区组团赴京汇报,争取到了黄河口治理史上第一个中央建议地方项目。

1968年春,在黄河入海口茫茫荒原上,来自11个县51000多名民工人抬肩抗、挑泥筑坝,胜利油田等单位支援的300多台机械各显其能,展开了河口治理史上第一次大会战。开挖引河、加培南大堤、新修防洪堤……累计完成土方693万立方米。

改道截流祝捷授奖大会场景 张仲良 摄

1969春天,大河截流的时机成熟。当各种准备就绪时,却传来了东方红(大孤岛)地区打出了石油的消息。胜利油田以该地区油质好、产量高等8条理由要求延缓黄河改道清水沟时间。黄河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做出了无奈的选择,改道清水沟受阻。

1975年汛期,西河口呈现近10米的高水位,改道清水沟进程加速。1976年5月3日,国务院同意改道清水沟建议。大河上下发扬“团结治水,局部服从整体”的精神,统一指挥,紧密配合,于1976年5月21日在罗家屋子成功截流。

经过长达9年的准备和等待,滚滚黄河终于按照人的意愿从清水沟注入渤海,让“手牵黄河跟我走”从一句缥缈口号变成了铮铮现实。黄河入海口任意摆动的历史得以改写,油田会战、海港建设、河口地区开发有序进行。黄河河口,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守望:四十不惑

曾有专家断言:清水沟流路行水最多能维持9~12年。说白了,还是那个十年一改道的规律。黄河没有一条稳定的入海流路,那改革的春风,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催生黄河三角洲的发展?

现实没有留给我们喘息的机会——

1982年7月,黄河水拦腰切断孤岛通向齐鲁石化的河底输油管线,致使400多口油井全部关闭;

1987年冬,黄河凌汛漫滩,孤东油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清水沟流路行水11年,入海流路出现了主道不畅、六汊并行、尾闾摆动的征兆……

危情就是命令!

1988年,“市府出政策,油田出资金,河务部门出方案”的三家联合治河方针出台。随后,黄河口疏浚治理前线指挥部成立,在黄委和山东河务局的支持下,“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海”的河口治理方案成熟并付诸实践。自此,长达5年的河口疏浚实验开始,一大批年轻的黄河工程技术人员,为黄河有一条稳定的入海流路,走上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之途。

黄河职工在清七断面处堵截河汊 崔光 摄

任何的描述在事实面前都显苍白——1988年至1993年,先后截堵支流汊沟80多条,延长加高北岸大堤14.4千米,修做导流堤53千米,修建控导护滩工程3处,险工3处,清除河道障碍20平方千米,累计完成土方1449万立方米,石方10.69万立方米……治理当年,黄河连续8次洪峰,一次比一次凶猛,但河口的水位却一次比一次下降。疏浚治河的成功,掀开了稳定入海流路的新篇章。

河口治理,也时时牵动着中南海。国家决策层的关注催生了河口治理一期工程的立项与实施。一期工程总投资为3.64亿元,主要实施了北大堤沿六号路延长及孤东油田南围堤加高加固和险工新建、南防洪堤加高加固及延长、清7以上河道整治、险工建设等。从规划到验收,一期治理工程历经了17个春秋。河口防洪体系初见端倪,堤防加固抬高与险工建设使防御洪水的能力由原来的64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0000立方米每秒。

1989年10月6日,800吨拖船通过治理后的黄河入海口,驶向中原油田(资料图片)

在一期工程实施的同时,一次跨越7年时间、8次组织施工、历经3次调水调沙的挖河固堤工程也在2004年6月30日全部结束。黄河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演绎了一场大气磅礴的现代版愚公移山。挖掘机、自卸车、组合泥浆泵、挖泥船等多种机械设备轮番上阵,近万人参加,共挖出泥沙1057万立方米,加固堤防24.8千米,疏浚河道总长度53.6千米。挖河固堤不仅起到了降低河床、减缓淤积的作用,同时还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了大堤,将荒碱地改造成林木繁茂的堤防淤背区,使“挖沙”与“放沙”得以有机地结合……

大河稳,社稷兴。经过不懈治理,现行黄河清水沟流路已平稳度过专家预测的而立之年,迎来了40周岁的生日。孔子曰,四十不惑。希望我们身边的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也能“清水沟里,不生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