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华教你二孩家庭幸福指南(e.健康微视频第22期)

发布时间: 2017-05-24 09: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付文一 | 责任编辑: 付文一

对话崔永华—二孩家庭幸福指南   

中国网张宁锐 付文一报道

《E.健康》:自从二孩政策全面开放以来,一个家庭如何养护两个宝宝成为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除了抚养成本和经济上的压力,有了两个孩子以后怎么样处理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是家长们非常头疼的事儿,应该如何平衡两个孩子带来的各式各样的矛盾关系。

崔永华:这个呢确确实实是应该准备要两个孩子的父母的一堂必修课,因为除了刚才说,除了在经济上,在其他方面做准备之外,心理的准备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就是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关系,如何让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和平相处,还能心智都能健康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么在这里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从心理上如何让两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既没有变化也没有增减,还让两个孩子都能感到快乐,我觉得就是如何让父母去合适地选择用什么方式来满足这两个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原则,你比方对不管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有多大,那么父母呢首先对他们的要平等,要公平,让他们体验到他们在这个家里边对父母的这种,被父母的这种重视程度是一样的。另外,还要学会很合适地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把他们做成两个独立而又亲密地个体去看待他们,他们之间可以有冲突,可以有争执,但更重要的应该有分享有互助,所以我们如何把这些关系都给他们处理好,让每个孩子他的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的方法,其实呢也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程序,但是一定有一些操作的原则,那就是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两个孩子他的生命成长的规律都能被尊重,他们心理成长的需求都能被满足,我觉得这就是总的原则。

《E.健康》:老大必须让着老二吗?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会给两个孩子的性格和人生发展带来什么样的预期。

崔永华:应该说呢,这个老大让着老二是我们传统的一种观点,很多我们父母包括我们家庭都有这种观念,但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我觉得这种观念并不合适,我们不主张谁让着谁,应该他们在这个家庭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平等,他们之间可以有对错之分,但是没有尊卑之别,也没有哪个需要让着哪一个,他们的权利在父母眼里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其实在很多时候当老二刚出生的时候,这个应该是老二让着老大在父母眼里更合适,因为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之后,他很多时候老大会体验到一种变化,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环境的变化,也会体验到父母对他的方式和态度的变化,这个时候应该说是老大他心理敏感程度远远高于老二,老二刚出生什么都不懂,这个时候他还无所谓他的很多的选择,很多的变化,很多的环境和以前的不一样,他的感受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时候在孩子,在老二刚出生那一段时间,我们应该更关注老大的心理感受度,更应该注重老大的心理需求,在我们很多的人都关注老二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老大。一定不能忽视老大的心理需要,我们应该让老大体会到随着他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的到来,他在这个家庭被关注被重视的程度没有一点变化,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所以我们当第二个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两个孩子可能有一些共同语言,也可能年龄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应该总是遵循老大让着老二的原则,这个时候我们要平等的处理两个人的事务,比方两个人他可能也有争端,也可能会因为抢一个玩具而发生矛盾,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老二小,就袒护老二,而训斥老大,这都不合适。应该是两个人平等地对待,他们是非是过,应该一视同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来鼓励老大参与照顾到老二中来,比方帮父母一起来帮弟弟做一些弟弟干不了的家务,帮弟弟收拾一下弟弟不会收拾的玩具,这个反而会让老大体会到成就感,这个老大心里就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自己心里很有成就,觉得父母很重视他,而不会有让他觉得父母很看中老二,而忽视老大的这种体验他就不会有。

另外呢,随着生活的延续,父母的这种行为还会鼓励老大自觉地参与到照顾小弟弟当中来,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不用说老大他就拥有了你期望的那种行为,所以这个从心理学上我们应该主张平等的对待,而不是主张这让着谁。

《E.健康》: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在集体生活的时候面临很多挑战,怎样利用家里边有两个孩子的这样一个氛围,让孩子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生活中,在对待集体生活的时候有一个优势。

崔永华:其实呢,这个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机会,因为我们以前一家一个孩子,确实很多孩子在刚进入集体生活的时候很不习惯,因为他在家里自我中心惯了,很多事儿都以他为核心,当他们和别的孩子一起走进一个集体的环境的时候,这种核心的优势就没了,我们在别人眼里都和在父母眼睛里完全不一样的角色,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父母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就是假设我们认为家庭的环境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集体生活的平台,父母的角色也可以变到一个辅导员一样的,像一个老师或者辅导员的角色来陪伴着和守望着孩子成长。你比方两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儿在生活中比方谁刷牙先后的问题,谁洗脸洗澡先后的问题,甚至争卫生间的问题,他也可能产生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应该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解决这种争端,自己处理这种矛盾,让孩子他们自己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交往和相处的技巧,而不能一味地替代。当孩子两个矛盾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父母就已经介入了或者干预,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是希望孩子自己能通过种种的生活情境,锻炼很多交往或者处事的技巧。父母可以在孩子需要你介入的时候,比方两个孩子要打起来了,或者两个孩子要发生一些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介入,平常的时候你都可以只是像一个老师一样,鼓励或者是督促,或者是监督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所以呢,我觉得父母的心态一定要放平,因为摆正自己的位置。

另外呢,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因为到了集体环境中这个都是孩子一个自立和独立生存,独立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了,这个父母就不应该过多的干预孩子的日常事物,当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我们可以陪伴他们,但是陪伴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公平,不能引导这一个,误导那一个都不行,我们应该对两个孩子永远让他感受到我们父母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对他们的关注,对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视同仁的。在父母眼里,这两个孩子是同等重要的。

《E.健康》:家长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或者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是发脾气,这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崔永华:这个呢确实是我们经常会说,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夫妻关系的和睦,就是他的父母关系好,家庭的环境温馨其实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那么我们另外一句话也说,就是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平和的情绪。就是妈妈的情绪稳定,情绪从容,情绪平和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就是不管孩子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从容地对待他,把他当成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或者一定要出现的要素,而不把他当成一个很紧张,很可怕的事情去看待。另外呢,我们在看待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上去看待一个孩子发生的问题,当你能站在平等的和他同等年龄的角度去看待他发展的事儿的时候,你的情绪就不会有这么激动了,当他考试失败,当他今天在学校里被老师训斥,其实这个时候我们父母现在想起来,其实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这是经常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以一个成人的角度看待这个时候的时候,就觉得不能接受。所以我建议父母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或者是以一个平等的方式来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你的情绪就会平和很多。另外呢,一个总发脾气的父母呢或者妈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我们经常说每一个焦虑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更加焦虑的妈妈,所以你的不良的情绪,一方面他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榜样,让孩子学会,当他不满意的时候,就可以借这种情感的发泄,这种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意,他会习得这种不良的行为模式,另外呢,也让孩子没安全感,他觉得不安全,觉得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为父母所满意,都不被父母所注视,而且呢还是不满意的注视,他会觉得他的生活环境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养成自卑的心理,那孩子不自信,因为我怎么努力也可能不让家长满意,而且我稍有不甚,就可能引起父母一顿乱发脾气,所以这些都对孩子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不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建议,虽然我们可能没有什么高明的教育技巧,或者没有什么科学的教育的科技的含量,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情绪,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孩子心情健康最有益的一种方式。

《E.健康》:好,咱们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一种说法,包括有很多知名的教育学家,鼓励家长成为教育专家,您觉得成为教育专家的话,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教孩子怎么做,这些应该怎么选。

崔永华: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其实很难让每一个父母都成为一个出色的教育专家,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教育专家的形成和修炼,他不仅需要你个体的素质,还要有许多客观环境的培养和造就,但是我觉得呢要是至少可以成为一个相对合格的父母,相对一个懂得教育,或者懂孩子的父母,我觉得至少有这三点数字。比方你首先要细心,要耐心,还要有智慧。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个技术活,是一个需要学习和修炼的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一个学问,他不是说我们平平淡淡地把孩子养大就是教育,而是让孩子怎么养成一个有责任感,有孝心,懂得创造生活,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而且孩子的成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他漫长的成长岁月当中如何让孩子的成长方向不发生偏离,如何使他的人格的造就永远保持在正常积极向上的轨道,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呢我建议父母呢,其实不一定掌握什么高深的教育的程序,其实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教育的方法和程序,但是你可以拥有很多很多科学的理念,就像我们很多人就建议父母去买这书买那书,市面上教育孩子的书非常多,其实零零总总我们不知道取舍,但是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教育孩子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我们看书的目的是寻求,或者寻找一些合适的教育方法,怎么更好地对待孩子,而我认为所有教育方法的核心他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判断一个方法好坏,就看这个方法他是否尊重了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

你比方孩子今天考试失败,我在那里哭,你说什么方法来终止他哭呢,我认为孩子碰到了伤心事就应该哭,我允许他哭泣,我叫他自己体验这个生命的酸甜苦辣,我认为这就是他应该做的,这就是尊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所以凡是尊重孩子生命成长规律的方法,能让孩子对他成长,对他将来的强大,对他的心理,心理越来越独立,将来能离开父母独自在社会上去打拼,去经历各种风雨,这种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所以一个完整的教育,一个成功的教育,其实是把一个孩子锻炼成,或者培育成一个独立个体的教育,这个个体呢一定离开你他能独立地去生存,独立地去创造,独立地去适应各种环境,离开你能混下去,能有一份自己的生存空间,我觉得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所以在你选择书的时候,就看这个书的理念是不是遵循了这种规律,他不代表你的方法多花里胡哨,方法多么地稀奇古怪,多么地巧妙,我觉得都没用,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每个父母的性格特征不一样,每个父母的生命历程不一样,你不能用一个方法传递给所有家庭,所以这是不现实的。而我们父母只要拥有了这些科学的理念,你的举手头足都是教育,你的行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教育,所以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观点是父母应该逐步树立让孩子生命成长这种核心的这种教育理念。当有了这种之后你就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他的一言一行,你的举手头足他都是教育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我去年的时候去澳大利亚讲课,在那边停留了一段时间,周末的时候我们就在街上逛逛,看人家澳大利亚的生活,在街上有很多这种场景,比方一对青年夫妇,一对青年夫妇,这个年轻的妈妈他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后面就有一个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还走不稳的孩子,这个年轻的爸爸呢他一手提着一篮子菜,一手就牵着妈妈的手就走路,就是一家人看样子买菜刚回来,就突然这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就摔了一跤,摔的很重,然后鞋子非出去很远,在那里挣扎。由于他刚学会走路,还爬不起来,就在那里一边哭一边挣扎,你看他的父母没有一个动的,他们就缓缓地扭过身来,就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地上挣扎,挣扎了半天那个小孩总算起来了,起来了之后然后又摇摇晃晃捡到了自己的鞋子也不会穿,然后一手提着鞋子,脸上全身泪,一家人就这样继续向前走,就像刚才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我觉得这一幕虽然是很平常,我觉得这个父母的行为他就尊重了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让他从小就明白,跌跌撞撞,磕磕绊绊是我们生命必然的历程,我自己事儿应该自己做,不能什么事儿都靠别人替代,这就是尊重生命的成长的规律。所以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举手头足随处可见这种情境。

 

嘉宾简介:

崔永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办公室主任,学科带头人

《e.健康》简介:

《e.健康》系列微视频节目,选题集中在慢性病防治、生活方式、营养健康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每期精制访谈+动漫视频3分钟左右,并根据当期节目专家讲述,编写3000字左右图文报道。

每期节目专访一位选题对应的健康专家,并通过后期的动漫设计优化,生动、严谨、科学地普及好理解、快传播、宜掌握的健康知识,并通过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广泛传播,为广大网友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