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养结合咋推进?四位政协委员有说法

发布时间: 2017-01-14 21:4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江玲 | 责任编辑: 王静

中国网1月14日讯 (记者 江玲) “目前全市有449家有养老机构,目前机构养老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5.8%。”这是在北京两会记者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东城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丽萍透露的信息。

四位委员出席记者会

此次记者会的主题是为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建言献策,出席此次记者会的还有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医养康健康管理中心董事长余立新,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王以新,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西医结合的主任医师董瑞。

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董瑞委员表示,北京2016年发布了基础的标准,单人补助800元,家庭补助1050元。而北京市农村低收入人群基本都纳入到五保的范围之内,有集中的养老院和敬老院,基本上做到了低收入人群养老有保障。

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如何协作发展医养结合?

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养老,是医养结合的关键。董瑞委员认为,三地应首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保、救急救危等政策上接轨,将北京高品质的高端医疗资源与津冀两地深度结合,同步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养结合养老方面的独特优势。

当下,政府在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即一所三级医院联手一定区域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形成了医疗联合体。2011年上海推行,2013年推广至全国,目前已经形成紧密型、松散型、区域型和专科型等四种类型。那么医联体如何才能落实到实处呢?

  王以新委员认为,应该在政策上建立首诊在社区,然后逐层分诊诊疗的制度,双向转诊,大病在三级医院,康复和小病到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远程医疗和专科医疗,不断提高医生医疗诊治水平,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有均等化的医疗机会。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办医。目前,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里明确指定了2020年医联体建到50个,目前已经建立到53个,提前完成目标。

记者会现场

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额度具体实践中,余立新委员说,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十个站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一起联动,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部分职能放到站点,并通过日常采集获取大量老人的数据,及时传递给医生,搭建微体检,做到“我的健康我知道”;透过健康宣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联动,做到“我的健康我管理”。一旦有人得病,通过医养健照料平台,让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第一时间响应。这样,家庭、政府还有医院互相联动,真正在最后一公里解决老百姓的基础性养老问题。

作为大医院办社区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王以新委员体会到这给老百姓非常好的医疗平台,挂号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他希望鼓励大医院办社区,把基层的医生也带动起来,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建立健康大数据,做到家庭医生的签约,更加完善医联体的体制。

然而当下,农村养老依然是短板,这些年来,得益于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三农的关注,北京市的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面。董瑞委员建议,应在农村大力推行家庭养老模式,并将其拓展为家庭养老产业。利用农村的土地优势,土地的绿色种植,开辟农村旅游观光式养老模式,并与中医药医养结合,这将打造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养老产业。比如北京怀柔区模式,一个村子,把房屋统一改造,形成了一种养老产业。如果外出打工子女能投入到农村养老产业里,既能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也能让一部分市里的老年人到农村去享受家庭旅游式、田园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