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政协委员纵论山西文化旅游大发展

发布时间: 2017-01-05 14:47:25 | 来源: 黄河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在近期召开的山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11月22日,山西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在太原召开。这次会议坚持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咨政建言。会上,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发展好山西文化旅游畅谈了各自的观点。在此,本网对一些委员的发言进行了整理集纳,并邀请部分网友进行讨论。

山西省政协委员、晋城银行董事长 贾沁林:以文化旅游带动山西转型发展

目前,山西既面临着同全国一样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三期叠加”延续等多重挑战,也承受着山西独有的阵痛——资源型经济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发展的艰难转身。“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山西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转型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整体来看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依然处于相对粗放和落后的状态。现在的游客早已不单是看看风景就能满足,而是需要一种不一样、不曾有的真实体验感,这正是山西旅游所欠缺的。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在我们眼前昏昏欲睡。

  一、唤醒沉睡的旅游资源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山西的煤炭资源把经济结构“毁”了,山西的名胜古迹把旅游产业“毁”了。人们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修缮一下,收收门票,能挣几个钱算几个钱,没有多余的想法。但如今是消费经济、体验经济,收门票看景观不合游客的胃口了,这种传统的浏览方式将逐渐被淘汰。游客没有兴致,自然不会在这里花更多的钱,这样根本无法起到带动当地经济的作用。

旅游的竞争靠创意。人文景观是祖先留下的,自然景观是老天赐予的。要变文物驱动为文化驱动,变山水驱动为主题驱动,给文物赋予故事,给山水赋予灵魂,通过尝试挖掘内涵,打造有新意、有创意的旅游产品,让旅游变的有主题、有内涵,唤醒沉睡中的旅游资源。

二、把文化注入旅游资源,让旅行更美好

能让一个景区“火”起来,关键在于两点:第一,让人想去;第二,去了之后感觉没白去。为什么近两年全国都在讲文化旅游、做文化旅游?因为文化旅游区别于观光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想去和去了感觉没白去。文化旅游让景区有极强的代入感,体验式的文化旅游满足了游客的身心需求。

山西名胜古迹很多,从文化上来讲,背负历史包袱过重,游客是“从古看古”。在轻松的旅行路上,人们并不想要厚重的历史去陪伴。有个叫“铲史官”的微信公共号,每周五更新一篇历史漫画,用现代人的思想和语言讲述古老的历史故事,诙谐有趣、轻松易读、颇受追捧。一座古迹、一件文物,如果也能够从古看今,甚至是从今看古,用现代人的态度解读历史,就可能引人入胜,这就把观光旅游变成了文化旅游。

最近去看了《又见平遥》,观赏之后再逛平遥,眼前的景致立刻鲜活起来,古往今来,身临其境。如果能让所有去平遥的游客先看剧再逛城,感受会相当不同。当然,实景剧演出仅仅是文化旅游的其中一项,还有更多的方式值得去引用、借鉴和探索。

山西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很多,多数在农村。如果我们把山西的文化写进故事里,再把故事带入景色里,这就做成了“乡村文化旅游”。

三、我们不是管理旅游,我们需要经营旅游

旅游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经营出来的。经营包括了谋划、组织和治理,管理仅仅是保证了景区的正常运转。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长期以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经营办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山西的新兴朝阳产业,在人才配备、企业质量、发展理念和对外沟通上与传统优势行业差距较大,停留在了粗放的“管”的阶段,在旅游产品包装、战略合作者引进、精品景区打造和旅游品牌建设上还欠缺“经营”。

我们不缺旅游资源,缺的是一种文化创意和经营理念。旅游产业本身是一种创意产业,是专业化、市场化水平较强的综合经营体。把旅游资源注入文化,用创意输出旅游资源,就要先找到懂创意、善经营的人和专业团队。山西没有这样的团队,可以在全国找、甚至全世界去找。把封闭式的旅游做成开放式的旅游,让别人帮助我们去设计理念、去经营旅游。山西各县都在搞旅游,关起门来各做各的,没有大主题、大贯通,不成体系,这也是不开放的表现,可能会越做越小。

  四、政府在旅游中的大作为

旅游应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树立新资源观,积极发展“旅游业+”新业态,用好存量旅游资源,发展增量旅游新兴体,打造“休闲度假+存量资源+主体创意”模式,把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带动性发挥出来,在观光、度假、商务会务三大传统旅游项目上升级为“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创意”等系列,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化旅游。

政府应搭建大环境、大架构、大线路、大监管的平台,打造和实施全域旅游计划,用“旅游+”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的稳健形成,实现以旅游拉动经济的目的。大环境: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每一位游客安心、顺心、舒心;大架构:给政策、给优惠、给指导、给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大线路:加强基础设施、景区配套设施以及交通、住宿、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大监管:维护旅游治安、保障旅游人身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等。

这里提出将“厚道山西”作为山西旅游的符号。“厚道”一词体现了晋商人的信义精神,也是山西人性格质朴的表现。可用“厚道山西”传播旅游文化,传承晋商精神,发扬道德风尚,创优人文环境。

五、整合资源,金融力量必不可缺

人们或许直观的认为没钱就不能做旅游。到底是没钱,还是没主题、没故事?是因为缺故事,有了好故事,资本、人力自然会去追故事,这是一种资源的整合。

旅游产业链上的每个节点,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对于企业,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在资本、信贷、支付、结算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服务支撑,甚至可以关联到每一位与旅游产业链相关的中小企业、个体。在个人消费服务方面,更是我们的强项,用我们的小草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平台,为游客提供金融支持和优惠措施等特色化、高品质的特权式服务。同时,利用银行广阔的客户资源、人脉资源和宣传平台,让更多的人产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实现年轻人“没钱也能旅游”的愿望。

山西文化厚重,晋商最讲信义,这里充满着传奇的历史色彩。做文化旅游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对晋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我们用文化旅游去展示厚道山西人的魅力,以文化旅游带动山西的转型发展。

  网友声音

黄河网友“三晋小生”:非常认同“旅游不是管出来,而是经营出来的”这句话。以往的思维还停留在政府主导一切。但是旅游市场是一个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的市场,市场变化迅速,光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调动旅游市场上的主体,来参与经营。比如张家界的“玻璃桥”,按照以往的思路是不会想出这个点子,但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想法确迎合的许许多多人的喜好,一个“玻璃桥”甚至比你这个景区还要出名,这就是市场经营的好处。未来要在旅游产业上做到放管结合,理清“两只手”的关系,才会对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利好。

黄河网友“Dearbaby”:我对数字很感兴趣。今年的国庆小长假,我曾关注过一组数字。国庆期间,媒体发布,山西全省共接待旅游者3985.92万人次,同比增长18.71%,实现旅游总收入25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0%,位列全国第四。同期,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累计旅游收入4822亿元,同比增长14.4%。山西接待的游客数量占全国的1/15,山西旅游收入占全国的1/19。从这些数据看,我们山西旅游事业成绩喜人,同时也还有潜力可挖,1/15与1/19相差14%,也就是说我们山西旅游业还可以服务得更好,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给山西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黄河网友“财哥早”:希望省内外更多金融机构能够如同晋商银行一样,关注山西旅游事业,投入更多的力量支持山西旅游发展。今年七月时,王一新副省长曾经带着我省七大煤企去北京路演,进行融资,效果很好。我们的旅游业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全国进行路演,广泛宣传山西旅游,争取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