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北京的市容环境,相信很多人都有话说。对于国际友人而言,北京的市容环境代表着“中国”城市品质,对于生活其间的老百姓而言,这是生活的“家园”。近日,作为北京市政协四个民主监督组之一的城市管理民主监督组,组织委员对首都“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展开了一次专项民主监督活动。
调研当天,北京迎来了大幅度降温。京沪高速进入北京段,道路中心隔离带和路边护栏护网边,一些垃圾、丢弃物在冷风中“颤抖”,而道路一侧目力所及的不远处,对违法违规建筑物的拆除工作显然遇到了阻滞,废墟之中破败的小平房点缀其间。
“这是北京市所有高速公路中环境最差的一个,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一个。”面对委员们看到的治理问题,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市容环境整治处相关负责人虽面有“难色”,却坦率地表示,我们也有治理成效非常好的道路,但为什么要自曝“家丑”,让委员们看看市容环境中的痛点?因为政协这次虽然是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民主监督,但最根本是要帮助促进这项工作。“我们愿意让委员们看看难点在哪里,也为了让政协能为我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城市管理部门一番肺腑之言,赢得了委员们的理解。其实京沪高速这样的进京第一印象形象工程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只是今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内容之一,走进城区更多的则是包括背街小巷、老旧小区、轨道交通出入口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治理。
在西城区教佳胡同调研时,委员们一边在胡同中冒雨行走,一边议论道,“北京的胡同拥挤狭小是常态,我比较关心的是停车的问题。”“空中架线还是显得比较凌乱,下一步还得想想办法。”正在此时,一辆面包车从胡同里面驶出,委员们30几人的队伍竟无处躲闪,只能全部退出胡同。
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彤委员感慨道,在市容环境治理中,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现在有的主城区中心的一些角落,连郊区都不如。我们不能只在东西长安街这样的‘面子’上下功夫,很多外地游客和国际友人来了北京就喜欢钻这些犄角旮旯的角落,我们的市容环境更要在这些细节和‘里子’上费费心思。”
“市容管理不只是一个管理和简单做‘减法’的过程,因为治理过程中牵涉的一些胡同属于文物保护街区,要把治理与保护结合起来。”刚从德国回国的外交官韩光明委员,从他在柏林的见闻,提出要加强每一个街区的文化特色标识建设,把管理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副主任权忠敏委员认为,市容环境治理问题重在保持成效和巩固成果,不能抓得严了就有成效,风头过去就反弹回来,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整治成效进行及时跟进和后续管理。
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说到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的心里,他没有回避问题,也坦言在市容环境方面受了不少批评。在孙新军看来,市容环境整治力度为什么大不起来,关键在于没有过硬的法律法规做支持,现在很多地方性法规都很软,城管部门只能“借法执法”,对违法者根本没有震慑力和约束力。“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在市容环境上不仅是‘化妆’,更重要的‘改头换面’,尽量少做‘面子’活,多做‘里子’活。”
尽管有问题、有难度、有委屈,城市管理部门勇于面对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让委员们倍感欣慰和感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长友在此次调研中,有一句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名言”,“环境的产权永远属于属地。”当北京的一条道路脏,一个胡同乱,一片绿地差,大家的评价只会有一个,北京脏乱差。因此环境治理永远在路上,政协委员对市容环境治理的监督也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