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协委员、安生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梧华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张梧华站起身,面朝窗外,上海人民广场的景色尽收眼底。“希望有一天,世人能够像了解纽约时代广场、中央公园一样,了解上海的人民广场,了解中国的人民。”而每做成一件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他都会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江苏省政协委员、安生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梧华曾经是一名怀揣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梦想的自费留学生,如今,他将自己定位于一名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张梧华出生在一个抗战干部家庭,父亲曾是一名上海的地下党员。父亲一生坎坷,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无论失意还是得志,始终坚定地跟党走,这在张梧华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大学毕业,张梧华被分配到南京第二机床厂工作,他在办公室里挂上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和同事们聊天的话题也经常围绕这两幅地图展开。“这个国家挺有意思,什么时候有机会去看看”成为了张梧华的口头禅。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让张梧华明确了自己要坚持的方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梧华萌生了留学的念头。父亲给了张梧华一万元,几个兄弟又给了几千元,张梧华把自己的积蓄凑一凑,兑换了两千美元,踏上了自费去比利时留学的道路。
“去比利时,因为那里不要学费啊。”带着些许窘迫,张梧华推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这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误解带来的冲击尚未开始。
初涉欧洲,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课堂上,刚上课,一名同学就向全班同学散布攻击中国的言论。张梧华和几位中国同学面面相觑。“语言关没过,听得懂,不会说,心有愤怒,却无法表达。幸好一位巴基斯坦的同学及时出手,用流利的英语驳斥了那名同学,我第一次体会到‘巴铁’的含义,也深深感到其他同学对中国所知不多。”张梧华说。
随后,张梧华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勤工俭学,闲暇时就带上一张地图十几盘磁带开着车到处转。一路上,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让他大开眼界;一路上,总被当做是日本人、韩国人的误解也深深刺痛着他的心。
“越是出国越能体会到祖国的含义,更坚定了爱国心。”从那时起,张梧华就在思考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欧洲留学结束后,他又去了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为中外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亲身感受并比较了国内外教育后,他越发感到人才对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为此,他放弃了美国金融分析师和律师的工作,2004年,张梧华回国以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为切入口,展开了自己的事业。
创办模拟政协:了解自己才能树立信心
2006年加入中国致公党之后,张梧华多次随中国致公党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在一场与美国高层人士交流中,一名副部长级的美国官员表示没有听说过中国致公党,更不知道除中国共产党外中国还有其他党派,他一再追问:“中国致公党究竟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
带队的中国致公党领导解释道:“中国致公党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在中国有8个这样的参政党……”张梧华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不要说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恐怕我们中国学生对中国的政党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了解,也只限于课本上的介绍,缺乏实践的理解。自己都不了解,还如何自信?还怎么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呢?”
而更让张梧华揪心的是,教育实践中,他发现一些学校、一些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一知半解,却对模拟美国国会之类的活动兴致盎然。
“我不否认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辩论等水平有帮助,但是不自知则根基不稳固,何况很难保证这其中没有渗透着意识形态色彩。”张梧华说。
当时的张梧华,尚不是政协委员。作为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他对政协工作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由他起草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国“绿卡”制度、改善外国人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也由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时任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委黄因慧等作为提案提交全国两会。
“能不能在我国的青少年中,开展模拟政协的活动?”张梧华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
他将自己的想法第一个讲给张民生听。张民生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他听后非常认同:“动手动脑才能入心入脑。开展模拟政协,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国情,了解政治体制。完全可以打造成教育改革的范例!”
张民生曾经担任过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他认识到:“这个活动对政协也有好处。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可以拓展获取社情民意的渠道。”
张民生的肯定,让张梧华坚定了信心。
经过思考,张梧华决定,选择提案形成过程,让中学生模拟。
“在模拟提案形成过程中,选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调研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建议可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同组同学共同商讨提案,还可以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案的展示过程则培养了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张梧华条分缕析地说。
说干就干,2012年7月,张梧华与同事们将模拟政协设计在安生创新英才特训营里。开营前一周,他们通知每名参营学生选择自己关心的民生话题,进行前期的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形成初步提案,开营后大家投票选择,每个班形成一个共同提案。
参营学生陈晓彬对环境保护有兴趣,曾作为发起人在学校成立环境议事会,把民主协商融入了环保活动。他不假思索把加强城市垃圾分类管理作为选题,专门跑到垃圾集中处理厂调研。一周里,他都在抓紧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形成了较为扎实的提案雏形。
特训营里,陈晓彬和他的同学,走访调研,形成报告,召开听证会,答辩、协商,最终获得最佳提案。大家约定回到各自学校后,发动身边的同学对加强城市垃圾分类管理作进一步探究,对提案进行修改完善。
第一次模拟政协活动的成功,让张梧华坚定了推广的信心。他通过教育系统向校长们介绍模拟政协活动,获得了大量的支持。然而,也有例外。“政协怎么能被模拟呢?”“涉及政治体制,太敏感。”一些学校用这样的话语搪塞。
仔细分析不同学校的反应,张梧华发现,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对政协有所了解,那么该校就会对模拟政协更为积极;而对政协缺乏了解的校长,他所在的学校就比较怠慢。
“一旦了解就会喜欢,恰恰说明政协制度的优越性。也给了我推广模拟政协的更大动力。”张梧华说。
2013年,模拟政协在安生中国创新英才特训营中再次举行。总结两次活动经验,刚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的张梧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仅仅在不到半个月的特训营中开展模拟政协,参与学生偏少,调研不够深入,如果能够向全国中学生推广,可以延长调研时间,提升模拟效果。
2014年2月,在张梧华担任副主任的致公党中央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全国模拟政协活动顾问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成立,并向全国部分中学发出了参加模拟政协活动的邀约。
邀约发出,反响比预计更热烈。
浙江瑞安中学的陈云红老师来电:“一个学校才允许6名同学参加,太少了。我们的同学都很热情,能不能增加到10名?”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中政治教研员陈式华并没有接到邀约。他看到媒体报道,主动给组委会打来电话,希望在广东推广模拟政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是教育,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当仁不让的价值担当。我希望通过模拟政协活动,让项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接到邀约的学校里,有人与张梧华想到一起了。
拿到郭涵校长转来的模拟政协邀请函,北京101中学的政治老师李杰兴奋异常。“我之前给学生讲授政协相关内容,感觉离学生还是距离太远。模拟政协的出现,解决了中学政治课缺乏实践课程的尴尬。我可以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更让李杰老师和同学们兴奋的是,通过模拟政协这一渠道,他们的调研不再局限于内部循环,而是可以通过委员代提交的方式,真正登上政协平台。
2015年1月,江苏省政协全会上,由扬州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所做的两份“提案”,经张梧华和江苏省政协委员吴晓蓓提交,成为正式的政协提案。同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在首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产生的最佳“提案”通过致公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麻建国、谢朝华提交大会成为提案。致公党中央宣传部为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推广模拟政协:讲述中国故事
更让张梧华欣慰的是,有人愿意和他一起推广模拟政协。
2015年,江苏省常州市专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模拟政协活动,全市所有区县均选派了学校参与活动。12支参赛队伍的作品在常州市委党校公开向社会展示,最终选拔了两家优胜者,代表常州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
“教育要培养合格公民,模拟政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教育方式。学生们也特别认可这种方式,他们在模拟形成提案的过程中,交流、交锋、交融,上了一堂很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课。今年我们要把全市的参赛队伍扩展到14支。”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肖志民说。
模拟政协一年一届,能参与的学生还是少数,投入在其中的时间也很有限。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模拟政协?如何让模拟政协成为学生的经常性活动?如何让协商精神更多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成立社团!张梧华思考出了问题的答案。“鼓励参与学校建立模拟政协社团,学生一届届毕业,社团却可以打造成长久的课堂。”
今年,张梧华和同事们起草了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学生社团规则、模拟政协学生主席团工作规则等文件,并将成立校内学生模拟政协社团,列为参与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前提条件。
2016年6月1日,北京101中学模拟政协社团正式成立。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社团关注的第一个话题。
6月8日,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在指导老师李杰的带领下,走进海淀法院和海淀检察院进行调研。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电影《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尚秀云等法律工作者用许多真实的案例,为学生们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治教育的意义,并就有关建议与学生们交流。
“海淀法院、检察院特别重视模拟政协社团去调研。我们回来后,他们还专门来电说,领导高度重视,要照片和视频资料存档。其实,模拟政协活动还获得了政协的认可,前不久,我和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还应邀旁听了北京市政协的提案办理协商会。有了社团,模拟政协的活动不会仅仅局限模拟形成提案,我想依托社团,模拟政协的协商议政会。”李杰说。
为此,6月7日,他敲开了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的办公室。
“我之前就知道模拟政协。在一次与民主党派座谈的会议中,全国政协委员谢朝华告诉我,参与模拟政协活动的中学生找他指导提案,我就很关注这个事情,还安排市政协的同志到人大附中、166中学、101中学进行调研。”一开场,吉林一席话展现的开放态度,让张梧华十分高兴。
“今年初,北京市政协还邀请了参加过模拟政协活动的学生和老师观摩市政协全会。会上,我们和与会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座谈,得知通过模拟政协和旁听政协全会,学生对政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老师们也表示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中国政治体系的了解、理解,让平时枯燥的政治课也变得更有意义,学生参与度更高、更主动、更积极。”吉林对模拟政协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
“现在政协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理不屈,词穷’。要让更多人理解政协,就要从娃娃抓起。”吉林建议,模拟政协要突出活动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怎么立题、调研、分析问题等;鼓励学生多聚焦身边的事。
当天,吉林和张梧华从10点畅谈到12点半,之后带他参观了北京市政协,直到快2点,张梧华才离开。
“吉林主席‘理不屈,词穷’的说法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也坚定了我在更大范围推广模拟政协,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张梧华说。
中外交流需要“童言无忌”
在首次模拟政协活动中,与200余名国内中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的还有22位美国学生,其中还包括13位美国总统学者奖获得者。
“他们是非常优秀的美国青年,未来有可能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让美国的优秀学生观摩、参与‘模拟政协’活动,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的民主,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助于他们在美国媒体在中国的报道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张梧华说。
早在2003年张梧华就做过中外文化交流。那一年,他组织的音乐家赴英国、爱尔兰的9所大学开展中国文化日活动。一曲《百鸟朝凤》也曾让不少英国、爱尔兰学生叹服。除了演出,张梧华还邀请一些年龄较大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介绍中国。
“事后发现,那次活动推广了中国文化,但是没讲好中国故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张梧华注意到,学生们对上一辈人的讲述兴趣不大。
“外国人也认为孩子是最诚实的。如果能让我国的青少年和外国的青少年介绍中国,那就容易很多。”基于此,张梧华设计了中美青年大使项目。
该项目是遴选一批具有较好英文基础的中国学生,去美国各地的中学学习交流,并寄宿在美国家庭。很多接待的家庭和学校位于美国的二三线城市,有一些甚至是在农村和山区,中国在这些美国人的脑海中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张梧华要求,赴美之前,每位青年大使都要准备展现自己身边故事、家乡变化的作品,以备展示。赴美之后,中学生要给美国学生上中文课、开讲座、搞活动,要给所在学校组织中国文化周。“身边事、家乡情才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张梧华说。
扬州中学的张启宇同学到印第安纳州交流时,惊讶地发现:“很多美国人甚至问我,中国有没有手机、有没有互联网。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25年前。这刺激了我要更积极地向美国人讲述中国的现状。”
在美国波士顿著名的贝尔蒙特高中的校长MichaelHarvey看来:“中美青年大使项目非常有意义。当中国学生站在400多名美国学生面前,用英语讲述他们的祖国时,我觉得中国学生非常不简单。中美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我们的学生很尊敬中国的文化。”
不仅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张梧华和同事们还招募美国青年到中国支教,体验中国生活。支教的要求之一就是:每个月都要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拍摄的介绍中国生活的视频短片。
美国男青年RichardRamsundar选择了到中国的乡村进行支教。他被安排到了湖南澧县。担心Richard在中国吃不惯,Richard的父母给他寄了一些美国的调味品。Richard把这些东西也拍进了视频。他告诉父母:“这些东西在澧县买不到,但是在不远的长沙就可以买到。”
没课的时候,Richard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看中国的风土人情。Richard的中国朋友们也时常邀请他参加自家的家庭活动。于是家庭聚餐、祠堂等体现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镜头,时常出现在Richard的视频中。“中国是个很友好,人情味很重的地方。”Richard多次在视频中提到这一点。
美国女青年JilliLeonard在江苏常州的一所职业学校进行支教。她拍摄的视频里,更多的主角是校园保安、食堂清洁工等普通的中国人。“见到保安要叫‘师傅’,见到清洁工要叫‘阿姨’。”视频中,Jilli教她的朋友们怎么用中文称呼不同的职业。
“我在中国生活得很愉快,在这里做的每件事情都很自然。”视频中Jilli向伙伴们吐露心声。正是因为与中国朋友的和谐相处,Jilli也热情投入到中美交流之中,如今她已成为张梧华的一位美国同事。
“改变四五十岁人的成见很难,但是在青年人心中撒下了解中国的种子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我希望通过努力,让中国的青年更了解自己的国家,让外国的青年更了解中国。中国青年对自身的了解是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中外交流的桥梁才能更宽、更结实。”张梧华对自己从事的这项事业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