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政协”:为委员协商议政插上“隐形的翅膀”
本报记者 王卓
“委员们自发创建微信群,就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在群里发起讨论;活动组视察调研形成的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前在群里反复研究修改;把省政协组织的一些重要活动拍成短片,发到各个微信群和朋友圈,相互激励。”在7月15日召开的全国地方政协经验交流会上,吉林省政协主席黄燕明关于“微”平台的生动表述引起参会者广泛关注。而委员利用微信群等移动互联平台议政协商的新模式,并不唯吉林独有。不少地方政协,也正按照互联网思维理念,丰富着议政协商新实践。
移动互联的深入发展,提升了沟通效率。从前习惯在会议室议政协商的委员们顺应变化,在会议室外、生活中,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移动终端,开启“政协履职新平台”模式。
重沟通多了解 激活委员履职意识
拥有科技资源优势的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在传统履职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方面做出大胆探索,建设了专业化的政协网站以及网上提案系统,建立了委员微博、微信平台和新浪网全国首个政协微博圈,还有“网络履职之星”评选等延伸项目。移动互联平台让委员随时随地迸发思想火花、表达意见建议,依托无限广阔快捷的信息网络建设的“网络政协”,为委员们履职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在广东,为提升港澳委员履职积极性,省政协建立了港澳委员微信群,密切委员之间、政协与委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并通过将香港委员分组,引导支持各小组更灵活地开展活动。通过几年实践,港澳委员履职主动性日益增强,以全新面貌活跃在政协舞台。
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协开设了“葫芦岛市政协”微博和“委员之家”微信群。委员可通过任一载体,与主席会议成员互动、与专委会互动、与委员界别活动组互动、与其他委员互动。市政协指定专人汇总梳理委员们的“高谈阔论”。两年来,市政协已梳理90余个“金点子”报送市委、市政府。尝到了履职“甜头”的委员,也更激发了履职的热情和信心。
听诉求知民意 让委员与群众更近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听到群众真话,摸到最实民情,才能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沟通渠道的畅通必要且关键,而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沟通新模式,也让委员与群众有了“走得更近”的可能。
济南市政协鼓励委员在全会期间向社会公开电话和QQ、微信等,把会议开到“会堂外”,让群众参与到会议中来。多名委员坚持与群众常年在网上“热聊”、微信沟通,及时把各界声音收集起来、反映上去。
宁波市政协建立了委员与群众之间的网络互动交流机制,委员与群众通过微博、微信,针对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深入沟通交流,委员了解民意的同时,也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情绪疏导、“活血化瘀”工作。
今年5月,浙江省衢州市《政协视线》栏目就“关注校门口”主题开展访谈,近百名学生、家长、政协委员和部门领导等一起走进栏目,委员们现场开通QQ、微博、微信平台和市民群众进行线上互动,群众参与议政积极性高涨,协商建言效果明显。消除“屏幕之隔”,群众和委员更近了。
变模式凝智慧“微”协商新征程
协商平台的变化更新,目的依然是提升委员履职成效,促进协商成果转化。在移动互联新平台上,委员们与政协组织关系更加紧密,更多的履职活动变得“易行”。“微”平台开启了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新征程。
去年,南京市政协开通官方微博、微信“*议政金陵”,一年内关注人数近11万。年初,南京市政协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在广泛征求委员、党派团体、网友等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选择6项课题作为本年度的重点协商议题。“微”平台成为南京“智慧政协”建设的重要一环。
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在开通市政协官方微博和完善“委员之家”网络互动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佛山政协微信订阅号”,组建6个“政协委员微信群”,鼓励政协委员多献务实之策,委员们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常展开热烈讨论,自发组织小团队调研,共同策划提案、信息选题,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议政。
上海闸北区政协也尝试着手机平台“微协商”,主要通过手机“微信群”实现网络远程协商。浙江省政协则是将微信、APP、网络直播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于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在江西省上饶市,群众更是将对政协履职成效的赞扬之声反馈到市政协的微信平台……
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凝聚的是开放的大智慧。地方政协以这种方式,秉承这样的精神,为人民政协工作不断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