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南水北调 农工党湖北省委建言水源区环保

发布时间: 2014-09-29 11:20: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琨

编者按: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规模宏大,意义深远,但大量清洁水量的调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农工党湖北省委提交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出现问题报请中央关注支持的建议》,被列为湖北省政府重点督办提案。原文摘编如下:

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日益劣化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其目的是为根本解决北方水旱尤其是京、津和华北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工程规模宏大,意义深远。我省人民从大局出发,不惜牺牲局部利益,给予了全力支持。工程的关键在于将充足的无污染清洁水量调到北京地区,因此首先必须保证水源调出区的水体清洁无污染,这就必须保持当地生态环境长期不受到破坏。然而,大量清洁水量的调出,势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威胁到水源调出区的水质,从而直接威胁到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对水源调出区域的我省十堰、襄樊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受现有科技水平和对自然认知程度的限制,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产生的对汉江、长江两大流域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现期和长远的潜在影响一时还很难作出全面科学的前瞻性分析和准确预测,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和认证都难免存在认识不足和对中线源生态环境补偿长效机制设计和投入重视不够等问题。近年来,监测资料不断显示我省十堰、襄樊等地区生态环境日益劣化,已监测到汉江水质从上游向下游有不断下降趋势,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且有每况愈下之势。

为了保护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保证清洁水量的调出,我省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呼吁建立中线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指出目前专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远不足以补偿生态破坏维持生态平衡,中线源生态环境日益劣化,呼吁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否则势将危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但是,由于没有科学、权威的定量监测、研究数据,未能对目前中线源生态环境日益劣化的后果以及为扭转这一趋势需要的投入和各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有说服力的认证,尽管我省人大政协多次将有关提案上报,但目前尚未引起中央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二、相关建议

鉴于中线水源区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对南水北调工程能否长期发挥作用至关重要,而且对我省十堰、襄樊等地区及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对环境影响巨大的工程,凡未能充分考虑预防生态系统劣化,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则代价惨重,而中线源生态环境日益劣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警示信号。目前亟待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我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认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加大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呼吁的力度。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依据目前中线源生态环境日益劣化的现状,现场调查研究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产生的对汉江、长江两大流域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现期和长远的潜在影响,以及巨大清洁水量的调出将对我省十堰、襄樊等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估价对中线源生态补偿的必要措施。

(二)争取中央支持,组织专家委员会立项定量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源保护、生态环境补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如暂时未能取得中央有关部门足够重视,也建议我省自行组织专家委员会立项定量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源保护、生态环境补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包括移民安置和他们的长远生产、生活问题)并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三)建议组织专家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编《中线源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线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中线源生态补偿规划》,力争把中线源生态补偿及与此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补充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

(四)争取设立由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组成中线源生态补偿实施联席会机制。探索建立中线源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中央政府长效引导投入机制。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中线源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的财政预算支出。并把中线源生态产业发展、产业技术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及相应的生态补偿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

(农工党中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