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常委赵进东:绚烂归于平淡 功成不忘初心

发布时间: 2014-09-23 14:45:5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赵晓萍 靳贤锋 | 责任编辑: 许允兵

编者按:在没有书读的年代里坚持读书,在条件不如国外的情况下科研成就一流,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身为科学家,却津津于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他从事的不仅是科研,更是将科学精神融入到了社会活动。没有激情澎湃的高论,没有刻意而为的造作,洒脱直率的自然流露,致公党员的肝胆相照,是赵进东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耐人寻味的人生感悟的淋漓体现。

古人认为富贵之后仍然言行如前,即如孟子所言“虽大行不加、虽穷居不损”,只有明了生命后的真诚才能做到。所以,我们对于绚烂能归于平淡,成功之后仍然能够不改初心的人往往心生崇敬。

2012年3月,正当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时,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十二五”开局在即,民众高度关注“两会”,热议“两会”事关公民权利以及未来五年切身利益的话题。此时,一位院士委员关于“长江十年休渔”的提案,立即引起热议,中国经济网、和讯网对他进行了视频采访。于是,这位身兼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名叫赵进东的政协委员引起社会关注。

事隔半年,记者如约来到北京北大生命科学院大楼。在北大校园东部的现代建筑群中,这座与图书馆、文史楼等燕园经典建筑融为一体的大楼,彰显着北大厚重的人文气息。赵进东院士虽略显疲惫,仍才思敏捷,言语睿智。坐在对面的记者后来知道,在这一个月里,他一直奔波于美国、中国台湾、重庆和武汉之间,刚刚回到北京大学,回到他熟悉的生命科学院大楼办公室。

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东

回顾赵进东的成长史和成功后的作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真诚、他的坚持、他的平民本怀和社会责任——

数学是赵进东的最爱,虽然少年时代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但兴趣是最好的历史,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上山下乡,他都没有放弃学习,最终,时运给了有准备的人,他拿到了西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956年,是个百废待兴、燃烧激情的年代。在雾都重庆,赵进东出生了。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有着饥饿而快乐的童年,淘气而烦恼的少年。刚上中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生逃课,老师被揪斗。父母被关进了牛棚,于是,十岁的赵进东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靠每月十元的生活费过活,虽然一直在读,可几乎没有学到小学后期和初中的任何知识。

高中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或许是他厌烦了社会上的文批武斗,他开始变得对学习充满兴趣,数学成了他的最爱,熬夜做数学题,趴在被窝里解方程,就连疼爱他的母亲也十分疑惑,贪玩淘气的儿子为何突然痴迷学习?夏天,火炉重庆热开了锅,赵进东学习累了,就练毛笔字,找一块毛巾,垫着胳膊,毛巾被汗湿透了,他才放下笔去玩一会儿。学习之余,赵进东还曾是绿茵场上叱咤风云的主力队员,他入选了重庆南开中学足球队的校队。当时那个18人的足球队,后来有11个人进了专业队,还有1人进了国家青年队,要不是长跑不太擅长、耐力稍差的话,赵进东就进专业球队踢球去了。谈及这些往事,赵进东笑了,“每个人的兴趣都不同,体育运动是我比较喜欢的,竞技性运动,它一定有输赢。一个输得起的人,在工作中他的承受能力就强一些。”

正当赵进东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向大学梦进发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那是那个年代的那代人难以逃脱的命运。1973年,他到四川忠县当知青,每天辛苦劳作所挣的工分最多只有9分钱,一年里要出工300多天,很少有节假日。生产队按照每天的工分多少分发粮食。所住宿舍的隔壁是个大仓库,经常会看见老鼠、蟑螂和蛇来回穿梭。“可就是那段艰辛的日子,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对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艰苦不是坏事,是笔巨大的财富”。赵进东意犹未尽地说。“下乡不像军训,不知道何时会结束,对未来的茫然会让人觉得非常空虚。”于是,赵进东就托在重庆的朋友帮他找书、寄书,他开始从书本中寻找慰藉、汲取知识、充实自己。背唐诗,练书法,抄宋词,读整套的《鲁迅全集》……未来无所指,日子天天过,赵进东一边读书,一边劳作,生活的全部意义仿佛就是在学习和劳动中期待。

1976年,曙光终于来临,赵进东顶替父亲工作,回到重庆师范学院生物系当实验员,工作的任务之一是给别人演示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的标本。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时,赵进东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只说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有了这个机会,学习就有了起点。”

从有机会出国那天起,赵进东想的就是如何学成后学术报国,回国后的他仍然做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他创建的蓝藻实验室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肯定

1982年,赵进东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科院水生所研究生,导师是世界著名的藻类学家黎尚豪教授。由于导师在藻类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水生所获得一个留学美国的机会。1984年,硕士毕业的赵进东被公派到美国留学。国家的关怀换来的是赵进东的一腔报国之志。从出国的那一刻,他想的就是如何学成归来报效自己的祖国!

在国外,好强争胜的赵进东,刻苦学习,攻克各道难关。在导师的热心帮助下,在美国的十年里,他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SCI核心期刊先后收录了他的论文20余篇。1993年在美国宾州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受聘为美国加州ABI公司研究员,1994年还获得了美国的一项专利。赵进东的生活已经相当舒适和安逸。可就在一个周六的下午,赵进东一个人在球场打球,突然想:“我回国吧。”说走就走,“那时候,我的朋友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当北京大学的接收通知到来时,赵进东连科研经费和实验室有没有都没问过,只是心想,北大能差到哪儿去?便抬脚回国了。

作为较早的一批“海归”,赵进东也被人无数次地问及:“为什么回国?回国的想法和目标是什么?”他曾引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写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回来不需要理由,待在国外才需要理由!”

1994年赵进东携妻子、女儿回到祖国,到北大生命科学院任教。那时生命科学在我国还比较落后,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传统学科,而国际上的细胞分子方面的研究早已不是新兴事物。赵进东的工作几乎是从头开始,回忆那时的情形,他只说“很难”。经费和设备的缺乏并没使他屈服,相反,正是在这段日子里,他通过研究蓝藻细胞分化中关键调控基因HetR、PatS和CcbP的功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1998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赵进东先后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4篇研究论文,其中2005年的论文是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至今,SCI核心期刊已经收录了他的论文50余篇。期间,他还为研究生、本科生新开设了“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等3门课程,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学内容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在全国最早推出模块式培养方案。2005年9月,他和同事们攻关的《生命科学创新型基础人才培养与理科基础建设的实践》课题,荣获教育部教学成果最高奖。

最令赵进东难忘的是2008年。五月的北京,一场大雨后,空气格外清新。雨中的燕园,湖光塔影,草木滴翠,生机盎然。5月3日,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冒雨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学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参观了赵进东负责创建的蓝藻实验室。当赵进东在介绍长江有时候能通船有时候不能通船的原因时,胡锦涛问:“水要多深才好(行船)?”赵进东当时回答:“对于长江来说,冬夏有别,四季交替才是最健康。”当胡总书记得知蓝藻实验室有许多自主创新的成果时,点头称许。他鼓励赵进东等科研人员说,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特别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胡总书记的讲话给了赵进东很大的鼓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他回忆起当时与胡总书记的交谈,仍历历在目,由衷佩服,“胡总书记对我们研究的这个领域了解挺多,还真不是皮毛呢。”

“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相信。”这是赵进东在研究中坚持的信条。这个信条推动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使他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赵进东自大学毕业就从事蓝藻研究,有着强烈的“蓝藻情结”。“我们对蓝藻的认识要比发达国家晚,但起点晚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养成学习的习惯,思进取,起点晚并不等于输了。” 赵进东说。

2007年夏季,太湖之滨的无锡受到大面积蓝藻的污染,太湖、巢湖等水域的污染面积达到几百公里,一时间居民饮用水告急,甚至商场的饮用水脱销,位列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无锡因此形象大打折扣。在藻类研究专家赵进东看来,这种蓝藻的爆发其实并不是蓝藻的错。蓝藻是一种对于人类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最简单、最原始,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赵进东说,蓝藻污染主要还是因为人类对于自然没有充分保护并过度利用的结果。环境污染的加重,再加上一些地方的不科学养殖,太湖、巢湖、滇池中原本就存在的大量微蓝藻开始成长,长出来以后的蓝藻因为种种原因堆积起来,阳光无法穿透,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就开始腐烂,严重影响了水质。“有时候,人类太贪婪了,其实我们的祖先在耕种过程中就很注重环保、自然。”蓝藻污染现象属于世界难题,而且通常在发展中国家出现较多,中国的蓝藻污染尤其严重。“即使关闭了污染企业,蓝藻污染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太湖自身的调节系统要慢慢恢复。”此时,赵进东所在的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就是从事蓝藻水华的治理研究。赵进东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蓝藻中的固氮细胞。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他在对蓝藻的研究中,发现蓝藻细胞分化,可以使细胞具有固氮的作用。“空气中氮的含量占了80%以上,一旦庄稼具有了自身固氮的功能,农民就可以不再使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化肥原料,这样既减轻了污染,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相信。”这是赵进东在研究中坚持的信条。通过研究他发现,蓝藻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按随机方式分离,从而解释了蓝藻为什么需要有多个染色体拷贝。蓝藻的细胞骨架蛋白MreB在控制蓝藻的形态和极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MreB不参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分离。这个发现写成的论文2007年在微生物学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之一《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发表。2007年,赵进东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他51岁。2008年,赵进东获得了何梁何利奖。这是与他长期从事蓝藻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取得的卓越成就密不可分的。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若干项,并承担了科技部“973”,“863”等多项项目。获得1999年全国优秀归国华侨称号,2006年提名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和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较重要影响。

当年,年仅40岁的赵进东面对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心静如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可以谋生,这就是成功!即使我现在不是院士,不是所长,但还是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也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要。”闲暇时间,赵进东还保持着阅读经典的习惯。“佛家里不是讲不要过于执着么?只要你努力做就可以了,不要过于看重想要达成的结果。” 2007年,赵进东增补为中科院院士的前一个月,他又回到了中科院水生所,主持起工作。2010年被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赵进东说,“一个好的知识分子,应该在促进国家精神文化发展,促使社会良性发展方面尽自己的努力。”

专业科研是赵进东的本业,但对人才的培养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一直是他专业的重要支撑。作为院士,赵进东还担任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多年以来,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

除了院士头衔,赵进东还有一个重要职务——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在他看来,这个头衔比起院士来要“敏感”得多。为了防止学校和家长找自己给学生辅导,“我走到全国任何城市,不敢透露自己这层身份”。

早在1996年,赵进东就担任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并代表中国申请到了2005年的第1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奥赛承办权。1997年他率团参加国际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荣获三金一银的好成绩。2005年,赵进东再次走马上任。在中国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是有史以来参加的国家最多,参赛的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时任奥赛委员会主席的莫拉瑞斯称赞说:“这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比赛!”“生物奥赛的形式很好,让中学生对生物增加了很多了解。但是我个人不是很赞成把奥赛成绩和高考加分挂钩。”在赵进东看来,一旦与升学挂钩,会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负担,甚至产生一些不好的现象,而学生的兴趣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受到他的培养理念影响的还有他的学生们。“我的学生基本上是不用记考勤的。”“我从来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给我交出怎样的成果,即使是做项目,我也是要告诉他们在这个项目中他们会学到什么。”宽松的研究环境、没有确定结论的研究目标给了学生们自我探索和怀疑的空间。“学生们经常可以在实验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都是我还没有考虑到的。”“他们都很聪明,很优秀。”说起自己的学生,赵进东的脸上很有神采。宽松的环境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对青年人的品质培养,久居国外的赵进东却有着一套相当传统的美德要求。“老子在《道德经》里不是说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么?”在赵进东看来,爱国、勤奋是他最为看重的品质!

这些年来,赵进东在同他的海外同事交往过程中,都努力注意宣传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更是注意向学生传输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高尚的人格,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也许是受赵进东的影响,他所培养的博士虽然出国的很多,但在他们学业有成之后,大多回到国内,并在国内有了很好的发展。那些仍然在外发展的学生,也以多种方式为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赵进东深感欣慰。他长期工作在人才培养教育和科研工作第一线,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2名。 虽然,他自认为离一个好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大距离,但他十分享受这个努力过程。

社会责任与担当,是赵进东科研之外自愿履行的知识分子的“良心活”,他不仅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将科学精神融入社会

的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996年,就在回国后的第二年,他加入了中国致公党,并很快担任了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致公党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侨、海”特色的参政党,在新形势下,致公党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开展海外联谊、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赵进东告诉记者:“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一个知识分子首先要做到的是有信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的信念很简单,就是我相信我们国家的明天要比今天更好更强大。”本着这个信念,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的赵进东,深感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更重了。他深入调研,认真履职,他有两个提案都和青年人才的培养有关。他说:“不少当年回国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学者现在都成了专家、院士,说明这个基金对回国的青年学者作用很大,但是它主要偏向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的提案就是希望再设立一个技术基金,鼓励应用科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去研究。”不久前,赵进东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情况,在国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科研管理经验,给相关领导提出了一些建议,已经得到高度重视。“面对国家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抱怨没有用,就看我们怎么去科学合理地处置”!

这些年来,赵进东还先后参与了 组织的“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专题调研,他还就“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写出院士咨询报告,提交学部委员会,这些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经赵进东建言献策后,得到了国家高层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1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进入到赵进东关注的视角。有数据显示,随着湖泊面积的不断缩小和渔业资源的衰退,长江的天然捕捞量在逐年递减,由1954年的54万吨,变为了近年来的10万吨左右,总体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每年的4~6月是长江中下游的禁渔期,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亲鱼的繁殖,但7月解禁后的大量捕捞,仍使幼鱼面临着危险,对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害。禁渔制度期间的监测资料显示,禁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鱼保护的问题。同时,人工繁殖放流还可能因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遗传多样性降低破坏。

为此,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进东忧心忡忡。在对长江沿岸的渔业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赵进东在2012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长江十年休渔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建议有关部门在近期内开始长江休渔禁渔,退渔还鱼,让长江得到充分休息,这样才可能恢复长江渔业资源和长江生物多样性。他认为禁渔期应该在十年左右,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长江里的主要经济鱼种能在这个期间增殖两三个世代(四大家鱼的性成熟年龄为4—5年),鱼类种群数量将会有明显增长,鱼类资源量将比现在倍增。届时,流域的渔业效益会比现在显著增加,同时也有利于长江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此外,长江中上游水利开发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禁渔十年,对于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将会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赵进东还进一步提出建议,要设立长效机制的生态补偿基金,由政府和对长江水域生态造成影响的水电企业出资,用来补偿渔民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来解决长江十年禁渔中总数3万户左右长江渔民的生计问题。

据悉,这个提案已经通过农业部报给国务院。赵进东痛心地说,长江流域维护平衡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不要因为追求这一代人的GDP,而把后代人希望都给搞没了。要对长江修坝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多加以研究,不要急于把原来想修的坝都全部修完。也许存在一些生态灾难性的结果,也许不存在,这些是我们现在仍未知的。

结束采访时,赵进东沉思片刻后说道:“什么是真的善良?是历经了多少坎坷和磨难,还能善良和宽容地看待世界。”套用他的话来说,什么是真的质朴?是经历人生的低谷与荣耀后,还能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淡泊名利。没有激情澎湃的高论,没有刻意而为的造作,洒脱直率的自然流露,致公党员的肝胆相照,是赵进东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耐人寻味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