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们对很多科学问题如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协同作用机制等许多问题的认识还有很多欠缺和空白,对各种污染防治对策的有效性及后续影响也认识不够。因此,我们要充分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应当进一步加强霾、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科学研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建议:
一、把握研究重点
注重机理研究。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联合攻关,多角度、全方位展开研究,掌握灰霾、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的污染来源、形成机理、迁移转化规律、协同作用机理和预测预警等关键瓶颈。注重治理技术研究。尽快筛选出一批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控技术,研发一批、推广一批、改进一批,形成梯度结构。已有的科研成果要尽快转化为实用的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加快研发急需的技术装备,已有的技术要根据区域特点进行适当改进并尽快推广应用。注重跟踪研究。从关注民生的长远和战略高度,开展治霾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回顾性评估和雾霾对公众健康影响的跟踪研究。
二、稳定研究队伍
依托环保部直属研究机构、省级环科院、省级气象科研所、中科院、高等院校等相关大气污染防治科研部门和研究单位,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集聚人才,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多部门联合并能长期稳定的科研队伍,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技术支撑体系,为科学研究搭建平台,设立大气污染科学研究专项基金,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三、完善研究机制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开展大气污染研究,但数据分散,系统性不强。所以应高度整合各地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与数据资源,建设大气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各部门协作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订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的标准和流程,提高研究效率和管理水平。(农工党中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