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谈到民办教育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情系西部教育的“平民教育工作者”。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
24年前,苏华凭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开始了他壮丽的教育人生。先后举办6所职业学校、2所基础教育学校、2个培训就业中心。如今,苏华创办的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已经成为在校生7万多人,教职员工3000多人的大型专业化教育集团。24年来,为社会培养了39万余名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人才,帮助数万个家庭脱贫致富。苏华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折射着当代民办教育人的辛勤和汗水,闪耀着当代民办教育人的理想和信念,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民建全国优秀会员”、“民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黄炎培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被《职业技术教育》杂志选为“2010年中国职业教育十大人物”,被《中国西部》(教育版)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影响中国西部教育十大人物”。
矢志不移,创建精品学校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感慨于一路前行都伴随着政府决策的支助与扶持,苏华说得最多的,就是时代的推动。
90年代初期,苏华带着自己多年积蓄投身民办教育事业。从最初的职业培训班,到涉足义务教育,再到教育门类齐全的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从丘陵大县崛起的中江职业中专,到响誉四川的德阳外国语学校,再到凉山民族地区举办西昌职校、会理职校;从单纯的社会培训,到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终身教育的纵向一体化直通车式集团化办学……苏华走出的每一步,都走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
从1990年到1995年,苏华一直从事职业培训。五年的工作经历,使他对教育的感情越来越深。尤其看到学员们经过技能学习培训,纷纷就业创业,勤劳致富,让他更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苏华曾说:“我感到我的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成功成才,生活更加富裕,家庭更加幸福,这成为我最大的快乐源泉。”
2002年以后,我国房地产、采矿业强势崛起,很多人建议他将资金投向这些回报率高的行业,他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仍热心于为社会打造更优质的教育服务。2002年,苏华毅然把创业以来的上亿元积蓄投入到德阳外国语学校的建设中。有好友劝他:“老苏,你一旦把这些钱转入到学校的账户中,就不再是你个人的财产了,你以多年积蓄举办的德阳外国语学校,也不再是你的个人财产,而是属于学校的法人财产,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值得了?”面对质疑和担心,苏华没有动摇,反而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办学。
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温和的办学者,却有着犀利的主张,坚定的行动。他以极强的判断力、适应力,将个人行为与地方政府意志恰切相配,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地区成功推动民办与公办双重体制的融合,率先实践职业教育的集团化、连锁化办学。”
前行的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由于“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还是新鲜事物,了解不深的部分公众对“民办公助”新体制还不理解。有了误解,就去解开;对集团不了解,就加强宣传;对“民办公助”新体制有顾虑,就争取在岗在编教职工“身份不变、待遇不变、评优晋级不变”的政策,给所有人一味定心丸;对学校未来有担忧,就让他们走出去,亲眼看看集团、看看中江职校的蓬勃生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实现不了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如果仅仅因为反对的声音就放弃改革进取的脚步,苏华和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就不可能走过24年的光阴,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成绩。
不退缩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放弃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苏华,以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民办教育的一片天地。
辛劳和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建校14年的德阳外国语学校已经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优质中学,中考A等级学生比率连年名列德阳市前茅,连续六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重本上线率居德阳市第一名、六年德阳文理科状元花落德外;投资2亿元修建的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职教改革“中江模式”享誉四方……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苏华作为唯一一名民办教育院校代表在大会作典型发言,并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杨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亲切握手。
潜心教研,迎来硕果满枝
苏华同志从教育管理实际出发,坚持科研引领,推动学校发展,先后承担四川省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教育部重点课题《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中的工业文化对接研究与实验》等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成都主持召开四川省职教攻坚动员大会。苏华作为唯一的职业院校代表在会上发言,得到了刘奇葆的高度评价。在历史机遇面前,怎样才能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作用?苏华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从引入企业标准化管理入手,不断提升软实力,在外延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发展。
2008年8月,一个成熟的《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研究与实验》课题方案终于诞生了,并很快得到四川省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的一致认可,列入2008年四川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为提高研究水平,确保研究质量,苏华还邀请全国职教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采取以会代训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和科研工作的有关知识,精心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计划,建立总课题组、子课题组、实验学校相结合的课题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课题研究责任制度、质量与进度验收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并筹集课题经费100多万元,保障科研工作条件。
在研究过程中,苏华坚持解放思想,跳出职教看职教,跳出学校看学校,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现状;坚持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新理念,应用现代学校管理新成果,尤其注意吸收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些新的理论;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一手材料,认真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重点研究做到什么程度、由谁负责、谁来做、需要设立什么机构、怎样划分职能、需要建立那些基本制度、按什么方法、步骤去做等问题。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先进、可行的职业学校管理标准;形成了独特的集团化、连锁化职教发展模式;提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整理了国家及部分地区职业教育管理的优秀文件;产生了一批较高价值的学术文章。
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四川省教育厅、教科所及有关职业院校的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小组对《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研究与实验》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2013年,课题研究成果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由苏华主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序的《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穿越灾难,由悲壮到豪迈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多所学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损失9600多万元。
面临繁重的重建任务,他提出了“不能等、不能靠”的主导思想,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展开自救,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用。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大家都睡了的时候,他还在办公室,思考如何合理使用资金、如何尽快复学、怎样确保重建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在全力自救的同时,苏华还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积极为其他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免费为300名什邡灾民供应食宿,免费安置中江县1000余名医务人员和病员,同时还捐款100余万元和大量物资。
走进凉山,情系民族教育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职业教育最薄弱的市州之一,经济基础差、条件非常艰苦。2009年以来,苏华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职教攻坚大会会议精神,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教扶贫,投资11亿多元举办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和四川工贸职业学院,为凉山民族地区孩子打造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学习、生活、实训环境,形成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构建了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学以来,会理职校和西昌职校在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安置水平领先全省。
苏华在凉山州民族地区的职教实践,克服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等困难,在民族地区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服务“三农”、扶贫攻坚和减缓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破解了民族地区优质职教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为民族地区孩子成长成才、优质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直接或间接帮助上万个经济困难家庭脱贫,获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可,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
感恩社会,热心慈善事业
了解苏华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为人谦逊,低调朴实;他生活简单,一件打折衣服能穿好几年;他工作投入,刻苦勤奋,每天忙到深夜,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他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在食堂排队打饭,还和同志们利用午饭时间一起讨论工作;他还时常利用下班时间和干部看校园、到工地,研究工作,指导学校的各项建设。有员工担心他的身体,建议他多休息,他风趣地说:“一边散步一边讲工作,一举两得,好得很嘛!”
苏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对他的“孩子们”却非常慷慨——“真正发挥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的作用”,是苏华长期恪守和努力践行的信念之一。职业学校中2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经济条件薄弱的家庭,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打工。面对这一情况,苏华感到非常揪心,提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每年为5000余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生活费1000多万元。
创业24年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不仅致力于创建人民满意的优质特色教育事业,同时也努力在推动教育扶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为地方作出积极的贡献。苏华先后向成都市府南河改造工程捐资30万元;向中江县特殊教育事业捐款60万元;“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向灾区捐款100万元;向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捐款100万元; 2010年向中华同心温暖工程捐款1000万元。24年来,累计为各种公益事业捐款、为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生活费,为下岗职工减免培训费等共计1亿多元,安置下岗工人、农民工3万余人,目前尚有600多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在其集团所属学校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担负起传道授业者的职业使命,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苏华积极探索和构建新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于是一系列毕业延伸教育制度应运而生——凡因自身原因或企业原因,学生到企业后不适应岗位、异地水土不服、企业没有按合同履约等情况学校都将无条件援助,并为学生的维权或协调工作免费服务;而回到家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学校将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继续学习培训或另择就业,直到学生有满意合适的工作岗位;学校与企业随时保持联系,同时做好学生回访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情况,免费为学生跟踪服务三年,实现了就业稳定率97%以上。
殚尽竭虑,积极参政议政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苏华深入调研,花了大量时间撰写提案,努力为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苏华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思考尤为深入,在经过多方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提案。他主张围绕四川省职业教育三年攻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营造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四川省建设成为西部职教高地。主持完成了《关于推行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的建议》等多项科研成果,累计撰写了《加快中职教育发展,推进全省职教攻坚》、《提升德阳职教水平,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关于省市共建,打造西部职教高地的建议》等提案百余篇,其中他撰写的提案《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关于严控餐饮浪费,强化餐厨垃圾管理》入选全国政协官方网站“提案选登”栏目,他撰写的《政府支持,民间效力,成立四川中华职业教育社》、《关于在四川四大连片贫困地区开展职教扶贫的建议》等提案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苏华同志的敬业、勤业和乐业,深深地感染和带动着周围的人们。苏华曾写了一首诗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其中两句这样写道:“忠肝不惧创业难,壮志践行报国心。百计千方谋发展,廿载攻坚献吾身。”这是苏华作为一个民办教育工作者对已经走过的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如今,苏华率领的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更加意气风发,蒸蒸日上,正乘着国家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春风,朝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集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民建中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