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7日讯(记者 冯昭)郑晓龙委员对横店影视城的一次调研印象深刻:50多个剧组,有40多个在拍摄抗战题材的作品,连扮演日本兵的群众演员都感到有些厌烦——刚在这个剧组“死”过,又要到另一个剧组“死”一次。宣传抗战作品本没有错,问题是,同样的题材,如何才能使其在价值观念上更具说服力?
薛兴林委员至今记得20年前的一次日本之行:他在日本的版画展上看到,中国一些顶级大师的作品只被标出中下等的价位,而欧美一些无名画家的画作,反而受到追捧,标价很高。有些时候,在不同创作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艺术或者说中国价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那么,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1月16日下午,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二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委员,围绕如何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讨论。
“现在,影视制作基本上不缺少资金。”编导过《金婚》、《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甄嬛传》等影视剧摄制的郑晓龙委员透露,几年前,《金婚》的摄制费用是每集50万元;如今,《红高粱》的拍摄费已达到每集200万元左右。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是17000集,而美国只有4000集,“一些项目匆匆忙忙上马,但并没有在价值观念上得到升华,这实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赵永庄委员认为,现在的文化产品前所未有的丰富,也前所未有的混乱,“像《无人区》这部电影,充满了暴力,几乎没有一个正面形象,我看了之后感到非常失望。”这不得不值得反思,我们的文化方向是怎样的,如果社会宣扬的都是此类作品,“极易造成精神污染。”
“文化上怎么定性,存在走什么路打什么旗的问题。我们应当多宣传正能量,消除一些负面的东西。”安云霁委员说。
薛兴林委员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唯有树立新的艺术观,才能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