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举行报告会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 2013-12-24 16:13:3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廉维亮 | 责任编辑: 冯昭

10月29日,全国政协在京举行“应对气候变化报告会”。全国政协领导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的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专门会见了报告会的演讲嘉宾。

报告会前一天,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华北地区再一次遭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持续走低的气温也令关心气候变化的人们开始质疑全球变暖的论断。“应对全球持续变暖”和“分析治理雾霾天气”恰是这场报告会重点宣介的两个话题。

“供暖季尚未启动空气污染已如此严重,谁的心头没有蒙上雾霾?”报告会还未开始,来自民建中央调研部的张艳就显得忧心忡忡。所有听会者都是带着这样的焦虑前来,想要听听专家学者如何分析研判气候变化给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什么“破解之道”?

全球变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

这次报告会,同样是新鲜出炉的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全球宣讲的一部分。这一报告总结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于9月2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各国政府审议通过,为国际社会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特别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信息。

IPCC第一工作组的两位联合主席正是此番与会的瑞士科学家托马斯·斯托克博士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这个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气候变化科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托马斯·斯托克博士是全国政协的老朋友,早在2010年全国政协组织的21世纪论坛上,他发表的一篇《温室中的地球》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番前来,他重点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他讲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系统持续变暖毋庸置疑,人为影响是造成观测到的20世纪中叶以来变暖的主要原因。

“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约0.85℃,1983~2012年可能是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相对于1850~1900年,21世纪末全球表面温度或将升温1.5℃。”数据显示,未来全球变暖趋势仍将继续,在本世纪之内难以改变。

托马斯·斯托克博士演讲之后,会场提问踊跃,显现出与会各界人士对于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与会者一致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这是一个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需要全世界联手应对,共同保卫地球家园。

四年深入调研,为决策提供依据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认为,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他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降低16%和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1.4%等约束性指标,这充分表明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

连续10年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的秦大河,不久前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诺贝尔奖”——沃尔沃奖,此前他还分别代表中国科学家分享过IPCC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耀,获得过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2010年至2013年,秦大河作为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连续四年带领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调研组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题调研,向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很多建议被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予以采纳。

2010年,调研组就进一步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赴甘肃调研,提出应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应对措施;2011年,调研组在春、秋两季分别赴浙江、福建和四川调研,提出应将地方行动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提高地方应对基础能力等建议;2012年,调研组选准具体问题,深入黑龙江就“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开展调研,提出应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目标,并建议将相关地区纳入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名单。

2013,迎战雾霾是当务之急

时间来到2013年,应对雾霾天气不利影响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调研组也不失时机地将调研重点放在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的主题上。通过走访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气象局等单位听取介绍,赴山西省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组得出结论: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两者在成因上关系密切。提出要尽快制订实施气候和环境友好的协同控制策略,控制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综合考虑环境容量,科学设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构建区域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多部门合作开展雾霾预报预警,实现动态调控排放等具体建议。

秦大河提出,我国当前大气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均远超出环境承载力。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重度雾霾天气对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还引起了公众的恐慌。

此次报告会上,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张小曳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雾霾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作者之一。

张小曳认为,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居高不下的气溶胶污染。大量人为直接排放形成的气溶胶粒子与污染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区域性的霾。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美城市。

“当今的雾和霾尽管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依然作用显著。今年1月份和国庆节期间华北地区两次严重雾霾天气的成因,都是由于异常的静稳天气和高气溶胶浓度联手造就的。”据张小曳介绍,目前气象部门已具备雾霾数值预报能力。利用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可以预报PM10、PM2.5、PM1及其对云雾的影响。

共住地球村,环球同此凉热。面对日益凸显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具有非官方身份国际组织优势的IPCC和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著称的中国全国政协都肩负着重任和重托,此次报告会也正是这两种优势牵手同行,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出谋划策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