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政协:帮助三江源生态移民打开幸福之门

发布时间: 2013-12-20 15:35:02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 作者: 朱文平 王克双 | 责任编辑: 冯昭

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去年以来,青海省政协从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管理问题入手进行专题调研,全力助推美丽中国、生态青海建设。

青海省的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因此,维护青海生态安全就是维护中国的水源安全,维护“生命之源”。2005年,国家投入75亿,启动了被称为“新世纪中国生态一号工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4年以来,青海省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项目中实施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工程结合,共移民14477户、70724人,建成移民社区112个,分别安置在州县政府所在地移民社区7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移民社区22个,村级移民社区15个。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南环路旁有一排两层高的商住楼,从昌马河乡搬迁下来的牧民都集中居住在这里。为了让这些牧民能够安心居住,国家投入巨资修建了平均每户80平方米的住房和小院,其它基础设施也完全按照城镇住房标准配置。居住在这里的索南扎西说:“现在的生活比在山上放牧时好得多。你看这房子,有卧室、有客厅、有厨房,还能坐在家里做生意挣钱。”他又指着身边的女儿说:“孩子们上学也很近,县上的中学教学质量也好,以后考个大学都没问题。”

然而,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并非简单的人口搬迁,而是包含了少数民族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社会的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面对这一问题,青海省政协调研组,在考察借鉴三峡库区移民社会管理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先后赴青海省果洛州、黄南州、格尔木市,围绕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管理相关内容开展调研,听取了省民政厅、省发改委三江源生态移民组有关情况介绍,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使“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集约化保障”等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之举在生态移民区相继落实。青海省政协提出,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三江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需要加强培训,帮助移民群众发展后续产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走特色、科技、绿色、生态、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青海省政协等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按照“规模适度、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群众自愿”的原则,青海紧紧围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了三江源移民社区建设规划。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依据“地缘相近、习俗相同、宗教信仰相通”的原则,搭建三江源移民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确定了建制村和城镇社区规模,实行属地化管理服务。对新组建的移民社区(村),依据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由居(村)民群众依法选举成立居(村)民委员会,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专门委员会和群团组织。同时建立健全村民民主议事机构,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结合生态移民的实际居住情况,将生态移民小区科学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各选举产生一名物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网格员。七八个网格员组成网格管理服务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员多能、服务移民。认真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及时发放各类补贴,加大移民社区办公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