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统筹应对大气污染

发布时间: 2013-12-19 16:09:0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冯昭 | 责任编辑: 冯昭

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为改善生态环境,为唤起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分析会、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等课题开展专委会调研等形式,为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改善目前大气污染状况而努力。

臭氧、光化学烟雾将影响夏季空气质量

在5月中旬全国政协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目前治理空气污染的重点、要点等问题发表演讲。解振华认为,今年年初的严重雾霾污染的内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而进风、逆风等气象条件是其外因;随着夏秋季节的来临,臭氧将成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需要高度警惕和关注。

资料显示,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近1100个城市当中,我国最好的城市是海口排名830位,北京排名1035位;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2年报告当中,涉及全球112个污染较重的城市,中国有25个。

解振华认为,目前治理空气污染的首要问题是加大细颗粒物PM2.5的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大气质量。其中,最重点的任务措施是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燃煤锅炉的煤改气,积极推广地源热泵、光伏建设、建筑一体化等措施;加快油品升级,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督,建立完善综合高效节能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区域污染物排放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雾霾的监控预警和应急机制,制定分级应急预案;通过严格的节能环保的准入,强力推进严重雾霾污染的综合防治。”解振华说。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切实保护好“地球之肺”

森林之于生态,如肺之于人,是根治“呼吸综合征”的关键。

“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生态承载力为红线。如果背离了这条红线,就好比一部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这样的汽车的前路直接奔向死亡。”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任贾治邦用形象的比喻论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如果把这些生态系统保护好、建设好,那地球就健康长寿。如果肾和肺都坏了,地球不存在了,人的繁衍生息发展就没有基础。”贾治邦说。目前我们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已经临近不能越过的“红线”,这不是危言耸听,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尽管我国人工林面积保持在世界首位,但人均面积仅为世界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为世界的1/7,而我们每公顷的蓄积量要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应邀参加态势分析会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李文华院士认为这种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江泽慧认为,保护森林资源、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我们继续加快造林绿化,稳定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快荒山与荒地绿化、平原绿化、城镇绿化和城市森林绿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减少碳排放、消除碳足迹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义务植树的净植率。

保护“地球之肾”,湿地保护亟待建立补偿机制

湿地,地球之肾。湿地在整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中作用重大。维持和减少、减缓温室气体的增量,保护好湿地非常重要。

“中国的湿地和全球湿地组成也有很大的差别,超过50%的湿地是人工湿地,而全球这个数字是10%。这说明我国的自然湿地破坏非常严重。中国湿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不到4%,按全球平均值来看,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呼吁国家要加大为湿地立法的力度,并整合、利用好当前的法律,为湿地保护提供切实保障。

江西省政协环资委主任文红莲结合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及问题,呼吁建立湿地保护机制,保障财政运行经费。建议国家以江西为试点,首先在鄱阳湖湿地进行生态补偿,并以此为基点逐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水域资源补偿监测预警等机制。参照国家森林植被恢复的征收办法,对占用湿地进行收费,拓宽湿地补偿资金渠道,使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给予补偿。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欧阳华提出,目前湿地资源被随意开发、超负载开发的现象严重,导致了湿地尤其是高原湿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退化的态势越来越严重,湿地保护尚缺乏整体规划。为此,他建议完善高原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建立高原湿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