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建议根据各地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覆膜保墒、节水灌溉、集水补灌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和集约化经营,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北部引黄灌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和产销一体化步伐;以节水型灌区建设和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为契机,以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以节水、节肥、节地、节能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成引领西部、示范周边、领先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力争突破1万元大关,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中部干旱带旱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解决荒漠化问题为重点,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抓手,改变思维定式,把种植结构的重点放在建立与干旱相适应的作物结构上,找准定位,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新型耕作体系,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稳定发展硒砂瓜、马铃薯、滩羊、甘草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生态移民和发展劳务经济。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与引黄灌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南部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大六盘生态经济圈”为目标,以加快生态恢复和旱作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切入点,继续贯彻“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加快建设“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生态林带”,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食用菌、小杂粮、中药材等生态接续产业,到2015年,将南部山区打造成西部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以上。
(二)准确定位,以点带面,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一是发挥“三大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针对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的气候地质特点,以13个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突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科技支撑、综合配套、机制创新”,整合现有资源,选择耐旱作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种植示范基地。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化发展模式。根据区域特点,鼓励和引导以资源为导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生物制药、绿色饲料、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规模化产业经营。三是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进一步完善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来我区投资,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到2015年,在规模上发展一批,在经营上提升一批,在管理上规范一批,在素质上培训一批,从根本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和运营质量。
(三)更新观念,转移重心,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和示范基地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按“一个产业,一支研发推广队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所县共建、农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和产业示范推广团队的作用,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肉牛肉羊杂交改良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学和产业化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认证。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地方特色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制定和推广相关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完善投入品监管制度,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宁夏农业信息网”为核心,加快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提供产销信息,实现网上销售。在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三电合一”配套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区、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实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网上信息发布和农产品交易;完成农村中心社区宽带延伸和户户上网工程,实现农民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专家智能系统,提升“12316”、“联通新时空”、“移动农信通”等农信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试验示范。
(四)加强规划,搞好服务,切实推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林业及生态建设长远规划,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建设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提升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事业的整体水平。一是政策激励。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制定和实施“谁承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拍卖荒沙、荒滩使用权,荒沙地承包治理和股份制治沙造林,沙区各级领导全部实行治沙目标任期责任制等措施,二是科技支撑。推广应用多种模式的抗旱造林技术,重点在开展林业新品种引进繁育,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下功夫,实现林业后续产业规模化、基地化的发展目标。如:中卫市永大线节水农业示范区采用枣瓜间作的种植方式值得推广,不但节水高效,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林木覆盖率,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多措并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新点时要充分考虑绿化问题,实现“村庄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林业部门在改进义务植树工作方式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技术承包、跟踪服务和绿化费收取等方式,做好对义务植树全过程的指导监督工作。四是争取支持。继续做好争取项目和落实资金工作,借助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实施大项目、大工程,推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区具备条件的地方向国家申请碳汇林项目。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加大植树造林面积、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活动等,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低碳增效。据专家测算,每人只要每年栽上3棵树,就可以吸收个人当年在基本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
(五)提高认识,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拓展我区沙产业发展空间
我区沙产业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内容,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是发展我区沙产业的突破口。一是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物质投入与科技投入并重,开发建设与科学管理并重,有序规划,合理发展。二是要鼓励多元化投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元经济发展格局,不断拓宽我区沙产业的发展前景。三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充分利用沙区光热等资源优势,不断拓宽我区沙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品牌效应。如:“中宁枸杞”品牌效益突出,应抓住这种已经做成的品牌,加大对平罗、固原等地枸杞产业的培育力度,争取把“中宁枸杞”做成“宁夏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