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13-11-06 11:21:4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冯昭 | 责任编辑: 冯昭

3、职业农民队伍尚未建立,种地种田后继乏人

与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一样,江苏省农业劳动者呈现出数量减少、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趋势,“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江苏农业劳动力不仅数量上逐年下降,近十年来年均以约5%的速度减少,而且在年龄、性别结构上渐趋失衡,江苏省务农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状况不断加剧,农业劳动者平均年龄达58.6岁,而且大多数为女性;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持专业证书农民只有14.86%,小学及未上学人数占农业劳动力一半以上。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很低,种一年粮食不如打一个月工,加之人均土地少、务农收入低,农业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农村的空心化、兼业化、老龄化日趋严重;二是某些农民培训缺乏规划、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不关注后续效应,导致培训学用脱节,没有发挥真正实效,也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当前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的意愿不高、能力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职业化培训的效果。

4、 农业是“四化”中的短板,“三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助推效应有待提升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是新时期的战略要求,尤其要加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一是城镇化建设中“以城带乡”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还不明显。由于户籍制度引起城乡分隔,加之城市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当前因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尚未真正和市民一样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但由于农业信息化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公益性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特点,公共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造成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数量不足、装备水平不高、智能决策支持能力欠缺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导致信息集约化建设水平较低、“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涉农信息服务存在资源分散、不完整、不一致、针对性差等普遍问题。三是工业化建设“以工促农”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尚须强化。虽然江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优势就开始了“以工促农”的探索和实践,但直到现在工业生产中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向农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仍然存在。

5、规模经营水平不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有待完善

江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仍较为突出,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农村现有的农业经营组织与现代企业制度仍有较大差距,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以下因素是江苏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程度和生产经营体系有待改进的主要原因:第一,土地流转不畅。由于农村土地权能不完整、不清晰,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市场,造成土地流转存在制度瓶颈,加之农地细碎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农地总体质量不高、土地征收矛盾突出等原因,造成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难度加大。第二,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规模经营和经营体系的完善。江苏今年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但只有极少数登记为专业合作社法人或者企业法人,多数则没有登记,造成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法律性质不明确,另一方面原因是登记增加税费负担,农业生产组织又不愿意登记。第三,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缺失,影响其规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现在的集体经济与过去集体办企业、搞统一经营,截然不同,其主要特征是以物业和不动产出租、资源发包为主要收入来源,以股份合作为主要经营组织形式,凝聚力、生命力明显增强,但这些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动作方式、内部治理机制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有较大差距。

三、加快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角度,深入推进各项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良性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政策试点,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建设既要进行全局性的顶层设计,也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试点稳步推进。一是因地制宜,有序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甚至是巨大的地域差异,即使在本次考察的同属于江苏的苏州、南通、扬州、盐城四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农业现代化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本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二是政策试点,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推行农业现代化试点改革工作,为其他区域发展农业现代化树立标杆、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