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邬贺铨:共享大数据 须打破部门利益

发布时间: 2013-11-04 20:13:2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静 | 责任编辑: 王金梅

大数据冲击教育思维

中国政协频道:一如你介绍大数据在商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一样,大数据给教育也带来了很多冲击,为适应时代要求,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应该如何改革?

邬贺铨:现在的教育有个误区,我们往往按照一定的学科进行教育。而大数据本身是跨学科,所以大数据能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学生要养成一个收集和积累数据的习惯,要长时间的跟踪。数据越丰富、时间跨度越大,数据的价值就越高。比如气候变暖,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长尺度研究才能得出这个规律。所以,大数据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以长远、全局的眼光看问题。

当然,学院开设新专业不能跟风。大数据来了是不是该办个大数据专业?我觉得不一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还会出现新的东西,实际上它们都是互相关联的。

大数据更多在创新上面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同学们可从日常的无关的事物里找到规律,这就是对大数据很好的运用。大数据当然对学校管理有帮助,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习惯、作息时间、餐饮规律的统计,掌握学生动态,包括他们的想法,了解学生才能管理好学生。

邬贺铨谈大数据

大数据分析可帮农民赚钱

中国政协频道:从现实情况看,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覆盖比较密集的地方,对中国偏远农村来说,大数据能帮他们做些什么事情?

邬贺铨:中国农村确实处于信息闭塞的状况,导致农民在信息利用上处于一种弱势。大数据对他们也是有用的。山东寿光有个农贸市场,市场上大的电子屏上写着,黄瓜北京一斤三块钱,山东寿光本地一斤一块钱。我问农民,为什么不把黄瓜转运到北京去卖,他说“3000农民都看到了,大家都运出去卖我不就卖不出去了,这个信息只给我一个人知道,那我肯定发财了。”这个例子说明农民需要信息化,市场信息需要分析,也不能广而告之。

信息化成本低、容易介入。关键是有关部门是否能把互联网放到农村去。国家对大数据不够敏感。

中国政协频道:国家在这个领域还是支持的。

邬贺铨:确实有了一些好转。山西移动按照工信部要求,把移动通信的机战建在农村,光纤拉进农村,配置好计算机,农民一打开就能看农业网站、市场网站,获取外面市场信息。所以国家加大力度是有好处的。

从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对大数据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机制体制不改革,给钱不行,给政策也不行。

中国政协频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邬贺铨:国家已经批准成立有线电视公司,可是一年多了还没成立。发达国家都在推动模拟电视转数字化,我们有关部门竟然把这个模拟转数字化的时间表从2015年推到2020年,原因是广电部门认为“我还没有准备好”。这其中有部门利益,希望能在三中全会后,有所突破。

政府“没准备好”挡不住技术进步

中国政协频道:你对大数据背景下,传媒可以赢得那些新契机?

邬贺铨:应该说对媒体非常有益,当然也会带动媒体转型升级。

比如,网络电视发展快、内容丰富,老百姓看网络电视的越来越多,看有线电视的越来越少。目前在管理层面还有一些限制和障碍,但是,技术进步是限制不住的。

过去我们看电视,只是被动地看,只是个观众;现在可以及时反馈,我们变成了用户。比如搜狐买断中国好声音的网络独家播放权,它播放的情况跟电视完全不一样,观众可以同步通过微博、微信反馈评价,把用户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我们讲,媒体要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如果没人看,媒体的宣传有什么意义?所以媒体还是要积极适应技术进步。

中国政协频道:所以中国大数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邬贺铨:对中国来说,我们确实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但2010年中国新存储的数据仅为日本的60%和北美的7%,而且我国所存的数据应保护的一半未保护。比如我国在医疗健康、交通治理、环保等方面的研究还不足,数据分散,而且监测的覆盖率较低。

我国的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数据,但是难以共享,导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有数据的不挖掘不应用,想挖掘想应用的没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得更积极作为。

<  1  2